這個小班有43個孩子

公辦園收費高,入學難,民辦園相對便宜,但是辦學條件略遜一籌,即便是這樣,仍有不少低收入者子女無法順利進入幼兒園學習。當入托難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不少個人打起了“擦邊球”,在居民小區或者城鄉結合部辦起了“黑幼兒園”。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體制外,沒有經過地方教委審批的無證幼兒園環境差、教學質量無保障,甚至可以說是“作坊”經營,但是就這樣,它們還是照樣生存著。
14平米43個孩子的“小班”
8月10日上午8點,記者根據知情人士提供的線索,找到濟南市市中區萬壽路附近的一家幼兒園。這家幼兒園就像一間靠馬路的門頭房一樣,一扇推拉門緊關著,門外就是熱鬧的集市。如果不是二樓懸掛著廣告牌,過路的行人也很難注意到這是一家幼兒園,因為這里沒有滑梯等游樂設施,連個院子都沒有。
記者以孩子要入園的名義咨詢,敲開了這家幼兒園的推拉門,一名30來歲的男士穿著保安的衣服,自稱姓張,是這家幼兒園園長的老公:“每個孩子每月360塊錢,一天三頓飯管飽。”
當記者問,沒有院子,孩子課間怎么活動?這位張先生告訴記者,“孩子課間就在教室里做做操,跑跑玩玩就行了唄。”他也知道自己的辦學條件不符合標準,但是自己還是有優勢的,“和正規幼兒園相比,我們的收費還不到他們的一半,每個學生一個月就300來塊錢,而且我們這里老師數數、識字也都教。”
張先生讓人帶記者看了看教室,進了推拉門一樓右拐一下是個小班,記者推門進去,大約十三四平米大的地方,里面靠墻坐了二十來個小孩,有孩子正坐在桌邊吃飯。看到記者有些疑慮,旁邊的人說:“今天下雨,有沒來的,我們這里小班有43個孩子。”這個上下兩層樓的幼兒園,一共一個小班兩個中班和一個大班。
三個老師三個班
在市中區十六里河西村的一家院落里,記者又找到了一家無證園。幼兒園的負責人是一位三十來歲的女士,姓張。
“我們這邊剛開始接手,現在算上托班一共三個班,就我們三個老師。”張女士給記者介紹說,他們在別的地方有一家大的幼兒園,這邊剛剛開始干,所以老師少點,“你看,我這不是剛出去買了點肉,中午還要負責給孩子做飯,身兼教學廚師兩職呢。”
因為剛開始,他們的運行成本也低,一個孩子每月收320元,張女士給記者掰著手指算,“我們這里沒有建園費,也還沒有空調暖氣,也不用防暑取暖費,有的學校還要收被褥費,好幾百,我們這里就發個被罩,60塊錢。我們租的村里三層樓的房子,房租才2400,成本多低。”
張女士還跟記者說,十六里河西河她知道的一共5家幼兒園,其中一家是鎮上的,但是家長普遍反應不好,還有一家幼兒園家長說是危房 ,“我們這里寬敞,別看現在設施簡陋一些,我們會慢慢發展起來的。” 張女士似乎在鑒定記者的信心。
垃圾場旁邊的幼兒園
南外環附近的一家幼兒園甚至建在了垃圾場旁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記者也不敢相信,這家幼兒園大門口正沖著一個小型的垃圾場,因為正好下雨,四處污水橫流,據說這些垃圾是附近村民平時扔的生活垃圾。
這家幼兒園園長李女士告訴記者,他們的學費是一個月280塊錢,樓下是大班,二樓是中班和小班,每個班30來個孩子,配一個老師一個保育員。
記者采訪發現,這家幼兒園的教師沒有科學的教學規劃,上課時,只是教孩子從1數到10,以及寫幾個簡單的漢字。李女士坦承:“其實我們就和托兒所的性質差不多,孩子的學習在其次,主要是幫助家長們帶好孩子,我們的老師只要帶孩子們玩好,不出什么事就算完成任務。”
李女士還說,她不贊成現在讓孩子學太多東西,孩子現在就是玩的年齡,“當然,有自己愛好的除外。”
記者在李女士的帶領下,爬過兩層只有簡單橫欄防護,大約40公分寬的樓梯,在二樓過道上,不時有孩子在一米寬的樓道間來回跑動,有的孩子還趴在樓梯上往下看,讓人感覺很不安全。
“我們這邊主要就是便宜,很多打工的孩子都送到我們這里,你要是經濟實力不行,就可以送到我們這里。”李女士這樣對記者說。(記者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