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8月26日電(記者 江耘 實習生 陳佳)“‘狀元熱’一直是這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最熱衷于追逐的現象。”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在今天召開的該省課業減負相關會議上表示,如今的應試綁架了教育,綁架了學校,綁架了學生,也綁架了家長。因此,課業減負勢在必行。
教育功利化將浙江人精神埋沒
浙江省省長呂祖善曾說過,浙江省只有人力資源,靠的就是聰明、智慧、吃苦、耐勞。可是現在的教育太功利,把孩子的靈氣教沒了。
浙江省教育廳巡視員張緒培對此也表示,浙江能夠走在前面,是因為浙江人聰明有靈氣,另外是吃苦耐勞的品質。“但是現行教育提出的‘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命運’這句話,其實和‘書中自有黃金屋’如出一轍,太過功利。”張緒培還表示,如今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啃老族”的出現,和教育功利化是分不開的。
張緒培認為,現在的學生學習的動力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家長的高壓,一種是利益誘導。當他們已然為了利益而讀書時,面對工作時一千多元的工資,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大多數人喪失斗志,寧愿居家成為“啃老族”,“如此功利的教育會將浙江人的優秀品質給埋沒。”
“文憑時代已經過去,如何讓孩子進大學后,有潛質有繼續學習的動力,才是真正要關注的。” 張緒培認為,現在,超標、超時、超量、超限的超負荷學習生活,讓學生已經沒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探索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大量的課業負擔,埋沒了他們的個性,“以學生為本”也早已成為了一句空話。
“學生十二小時的學習,老是加班加點,家長忙里忙外,教育死氣沉沉。”劉希平說,這種一味求升學率、好學校而死記硬背的做法,反而使好多孩子埋沒了才能,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本本族”。同時,也造成了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惡性循環。
劉希平表示,應試綁架了教育,綁架了學校,綁架了學生,也綁架了家長。同時,過重的課業負擔成為了應試教育的衍生物,他們掩蓋了的原本應該屬于孩子的空間。
為抓減負 老師只能布置自己做過的作業
最近,浙江省針對減負出臺了《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通知》。其目的就是為了有效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存在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里。
在這份通知里,記者看到,在課程設置、學生作業量、補課、考試管理、學生休息鍛煉以及招生秩序上都做了明確的減負規定。
其中,小學一、二年級不得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學生平均水平書面家庭作業量每天控制在1小時以內。初中學生平均水平書面家庭作業量每天不得超過2小時。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不準用增加作業量的方式懲罰學生。
劉希平還特意針對學生作業量進行了闡述,老師今后布置作業,自己首先要先做,自己沒做過,不能布置給學生。
劉希平介紹說,曾經有家長“血淚控訴”孩子們的課程表時長甚至超過12個小時,學習變得很不快樂。“如今,讓老師也做一做作業,就是為了讓老師慎重對待布置作業,減少作業量,提高作業效率,不準無休止的布置重復作業。”劉希平說。
另外,《通知》還規定了,未來浙江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將不在組織或者變相組織中小學生進行補課。小學只在每學期末進行一次全校或全年級性記錄成績的學科考試;初中每學期只進行期中、期末兩次全校或全年級性記錄成績的學科考試。義務教育階段任何學校不得舉行或變相舉行與入學相關的考試、測試,公辦學校嚴格執行就近入學的規定,不得跨學區組織招生。
此外,《通知》還對課程設置、補課、招生秩序作了嚴格的控制和規范,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真正做到“健康第一,學習第二。”
浙江用制度確保課業減負贏得博弈
教育減負這個口號其實并不新鮮,包括浙江教育界也喊了很多年。劉希平也坦承,學生課業負擔重,全社會都在批評,但是一直難以解決。
“在當今的應試教育不變的前提下,減負是一種博弈,因此更需要建立健全機制。” 劉希平說,現在的家長,對減負還存在許多的疑慮和擔心,因此,教育系統更應該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同時,完善制度對減負的保證作用,加強監督,將各項規定落實。
為了讓這次減負不再成為一紙空文,浙江省教育廳下大力度狠抓狠打,落實督查責任制。在原有的11條“輕負擔,高質量”聯系線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建立了通報制度,各地督導機構在每月5日前將上月督查工作情況報省教育廳督導處,并加大檢查頻率,縮短信訪時間。
此外,省市兩級還組織建立不定期互查、突擊檢查。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且查處不力的教育行政部門,取消其年度教育科學和諧發展業績考核優秀資格。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且狀況長期得不到扭轉的地方,已評為“教育強縣”的,進行年度黃牌警告,連續兩年黃牌警告且“減負”工作仍沒有明顯改進加強的,建議省政府取消其“教育強縣”稱號。
“不以考試成績論英雄,不以高分考生多寡論英雄。”劉希平表示,用心、用情、用力培養孩子,是一場硬戰和持久戰,一定要堅持,橫下一條心,把這個老大難問題解決得好些,再好些。
“針對這個老大難問題,我們最關鍵的還是需要社會的認同感,才能一直抓下去。” 張緒培希望,學校、老師和家長要充分相信和配合教育工作,力爭在接下去的一個學期,就初見成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