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去年底直播了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中央紀委有關領導會上在回答澳門媒體記者提問時介紹:公車問題是今年中央紀委監察部要作為專項清理的一項重點工作。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最近要出臺有關公車配備使用的新規定,這個規定比過去更加嚴格,比如對省部級干部公車配備的標準排氣量和購置稅都比過去嚴格了,對黨政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的公務用車的編制也比過去嚴格了。也就是說,公車配備的標準和公車的總數量是要下降的。
記者認為,這意味著“史上最嚴格”的一輪公務車改革即將啟動。這一順應民意的改革將有力推動政府部門職能和作風轉變,讓公車給私車“讓道”,讓“不便回應”的公車數量、開支晾在陽光下、監督下,對公車特權和公車腐敗給予最嚴格的制約和打擊。
回顧近些年各地公車改革進行的摸索和試點,不乏失敗的教訓:例如,一些地方曾經把公車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錢”,區委書記、區長每年“車補”居然高達七八萬元。消息被曝光后,這種背離公車改革初衷,排排坐分果果式的“車改”被果斷叫停。也有成功的經驗:例如,也有的地方為了便于民眾監督公車使用,推出了統一的公務車貼或公務車牌;有的地方為了鼓勵公務員短途騎車辦公推出了公務自行車;尤其是昆明進行的車改,力度大,辦法科學,如今80%以上試點單位公務員已逐步適應改革,多選擇私家車、自行車、公交車和步行來解決公務出行。
此外,在當前車改進行的過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公務車在維修環節出現的維修材料投標報價缺乏執行約束力,部分維修材料利潤空間偏大等新漏洞。這反映出公車改革和監督應當貫穿公車使用全流程,避免公車維修成為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