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市公司2011年一季報進行存貨統計,數據顯示2139家非金融類公司的存貨余額合計為3.55萬億元,較2010年末上述公司的存貨余額3.25萬億元,環比上漲9.1。在庫存上升和需求回落的雙重壓力下,一些上市公司或將面臨盈利預期下調。
從行業來看,房地產業的存貨余額最高,為8824.84億元,占到上市公司總存貨價值的24.8。其次是建筑業,再次是采掘業和機械設備制造業。傳播與文化產業的季末庫存余額最低,僅為54.74億元。
從存貨余額和環比增速兩方面衡量,房地產和機械設備制造兩大行業的去庫存壓力較大。
庫存增加顯著
數據顯示,一季度末保利、金地、萬科、招商等四家公司的存貨價值之和為3709.4億元,占行業庫存總額的42,四家公司的存貨余額環比2010年末分別上漲15.6、14.9、13.1和5.4。
以萬科為例,其庫存余額在2010年全年表現為逐季度增加。今年一季度末,萬科存貨余額是1508.5億元,同比增長了46。從萬科2010年末的存貨構成看,現房價值53億元,在建品價值786.3億元,擬開發產品價值493.1億元,三項合計占存貨總額99以上,原材料價值僅占9300萬元。
按照萬科前三月銷售總額355.1億元、月均銷售額118.4億元計算,其一季度末1508.5億元存貨的消化時間大約需要12個月。
從庫存余額看,機械設備制造業也非常突出,為4712.5億元。細分該行業,汽車設備制造業的庫存增長尤為顯著,中國重汽、一汽轎車、長安汽車(微博)、星馬汽車的庫存余額環比增長都在30以上。
去庫存壓力大
分析人士認為,以房地產和機械設備制造業為代表行業的產成品和在產品庫存增長,表明兩大行業將處于需求增長較弱的被動去庫存狀態。
以汽車行業為例,國內微車銷售在經過連續三年小幅上漲后,自2009年初開始,在購置稅優惠政策、汽車下鄉以及以舊換新等三大政策利好下,出現持續兩年的產銷井噴局面,各大汽車集團紛紛投入新生產線,今年初汽車優惠政策退出,微車市場積攢了大量庫存。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全國微車市場銷售同比下滑5.2。
從汽車行業的一季度現金流也能看出問題。今年一季度末,行業內397家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535.9億元,環比2010年末下降1811億元。同時,反映下游需求的行業新訂單指數下降明顯,考慮到行業原材料成本還將受通貨膨脹影響而繼續走高,預計整個機械設備制造業的現金流壓力將有增無減。
2011年一季度末,房地產行業經營性現金流為-365億元,雖環比有所改善,但同2009年末近500億元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相比,資金面壓力仍然非常大。同時考慮到2011年房地產宏觀調控的持續,預計該行業整體仍將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