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汽車業出現暴發性增長,國內汽車保有量快速上升,大量汽車尤其是營運車輛已經到了使用年限,然而,本應進入報廢拆解程序的正規車輛,報廢量卻少得驚人。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會長劉堅民痛心地說:“這些在道路上繼續行駛的報廢車危害最大,不斷有新的報廢車補充,也不斷有實在不能再開的車輛進入地下拆解渠道,呈動態增長態勢。近年來全國每年流失到路上的報廢車近百萬輛,‘十一五’期間我國至少有400萬輛本該報廢的汽車流失掉了。”
據統計,1999-2009年的10年間,我國汽車產量翻了7.53倍,保有量翻了4.33倍,而2009年汽車報廢量僅占當年汽車保有量的2.61%,遠低于發達國家注銷報廢率6%-8%的水平。
在這些應報廢車輛中,進入正規回收渠道的大概只有75萬輛,僅占兩成左右,另有一批罰沒車輛、無主車輛等按廢鋼處置的報廢車大約72萬輛,也最終進入了正規拆解企業,兩項相加約占注銷量的40%。剩余60%的報廢車就是流失車輛,其中一半進入了地下非法拆解渠道,另一半依然以黑車的形式沉淀在全國道路上繼續行駛。
比例433
國內報廢汽車私拆濫解情況日益嚴重,已是行業里公開的秘密,而且還形成了不少大型地下拆解市場,專門從事報廢車輛收購、拆解、拼裝、銷售。
據業內測算,一般40%進入正規拆解渠道、30%被私拆濫解、30%依然在道路上違法行駛的“433”比例,基本符合我國報廢車輛流向的現狀。
盡管國家法規規定報廢車輛拆解必須將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車架等五大總成破損,以防再次利用影響安全,但實際上,流入“黑市”的報廢車并不按規定拆解,車況尚可的報廢車會被翻新出售,而無法再開的車輛也會被肢解后取出可用零部件,再重新拼裝成一輛“新車”。
在業內人士看來,報廢汽車流入黑市,有環境和安全兩大方面的危害。
劉堅民說,一輛報廢汽車的污染量是正常車的30倍以上,包括汽車空調用的氟利昂、廢機油、潤滑油、齒輪油,都需要專門的回收處置,發動機不可能過濾干凈,必須要專門的油水分離設備,而且對拆解廠的環境要求也很嚴,底部絕對不允許滲漏。
報廢車還需要處置蓄電池、揚塵污染、安全氣囊等對人體有害氣體的,必須要專業處置,不能隨便丟棄。僅這些正規拆車企業必需的環保投入,就達數百萬元,而地下私拆濫解完全沒有環保措施,對土壤、大氣、水源產生的污染威脅非常大。
更具危害性的是,報廢車或報廢零部件流入市場,對交通道路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已報廢的整車或零部件,可靠性沒有保障,尤其是大量報廢車流入黑市后,很多都成了東拼西湊的拼裝車,更加是“馬路殺手”。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