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成都紅牌樓幾個汽配城買汽車正廠配件時,商家都說不‘三包’。反而‘副廠件’還能三包,商家說這是廠家規定。”一位羅姓車主在向反映記者這一情況時,記者第一反應就是:正廠配件走向是廠家嚴格把控的,為什么在汽車配件商店內還能買到?既然在賣,為什么又不“三包”?
“正廠件”市場隨處可買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的汽車主機廠為了防止配件外流,都給每個配件編號,以保證自己和4S店的利潤。而社會汽車修理廠為了吸引消費者,會從非正常渠道引入所謂的“正廠件”和“拆車件”。
汽車正廠配件確實在配件零售商家出售嗎?在紅牌樓的幾家汽配城,隨處可見“拆車件出售”、“正廠件出售”、“進口車原裝配件”的店招。記者隨便詢問了幾家配件商,他們都表示,一般車型的“正廠件”都可以買到,價格比4S店便宜10%左右。像捷達的空氣進氣管在這里只需300元多一點,而4S店至少要400元,但就是不能享受“三包”。因為供貨商不給他們“三包”,他們自然也不能提供給顧客,并稱整個市場都是這樣的。可當記者問及配件來源時,他們的態度馬上變了,并謹慎地問:你是來買配件的還是來搞調查的?
那么,這些小店中出售的“正廠件”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易損件產量需求都大據一位從事了一年汽車配件批發的業內人士介紹,汽車正廠配件的價格雖然遠遠高于“副廠件”價格,但是其利潤也遠遠高于“副廠件”。例如一個捷達汽車的空氣進氣管,“副廠件”價格不到30元就可以買到,可利潤只有10多元,而賣一個“正廠件”的利潤就可能近百元,而且還沒有“三包”,不怕消費者來找麻煩。
一位汽車修理廠負責人告訴記者,正廠配件流出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是配件商和社會維修廠可以通過4S店獲得。據了解,4S店除了整車銷售有廠家的目標獎外,配件銷售業績同樣有目標獎。所以,4S店還是會以出售正廠配件來獲利。配件商和修理廠從4S店那里獲得正廠配件的價格僅高于4S店的進貨價或者持平,遠低于4S店的出售給車主的價格。
那位業內人士還透露,4S店出售“正廠件”給維修廠的時候,為了“平賬”,都要求寫上換件車輛或者車主的姓名作為信息記錄,保證4S店的正廠配件有正規流向,供貨廠家也就難以發現紕漏。
而另一個源頭則是國內主機廠的零配件配套企業。主機廠為了滿足國產化要求,在國內尋找眾多零配件配套企業,因為有些配套企業的生產能力遠大于主機廠的需求,他們就將多生產出來配件通過其他渠道偷偷流入市場。
據那位業內人士說,目前市場上“正廠件”較多的是國產化率較高的一些品牌,如大眾、通用等。不難發現,非正常渠道流出的正廠配件大部分都是易損件,因為需求量巨大,生產量也很大,對于相應的配套企業來說,提供給主機廠的價格和給社會維修點的價格相差無幾,最重要的是能消化庫存。其他的電子設備、輪胎等部件,廠家除了主供應商外,還會找其他子供應商,加上不少廠家會定期淘汰配套企業,導致了配件的外流。
4S店否認“正廠件”外流記者對成都市區一些品牌4S店進行了調查,結論是,所有的品牌4S店都否認對外出售廠家的正規配件。某4S店售后服務負責人張經理告訴記者:“廠家和4S店都簽訂協議,如果消費者發生由于配件所引起的糾紛,4S店將承擔連帶責任。”
據張經理介紹,每個正廠配件都有個批號,廠家在把配件發給相關4S店時都有備案,“如果發生糾紛,廠家很容易就知道配件流向,就知道我們是否進行過維修。”張經理表示,這種做法實際上一是規避風險,二是為了保證經銷商利益。
對廠家來說,禁止配件外流除了賺取利潤外,規避風險是另一大主因。一位廠家的工作人員明確表示,配件不外流是為了防止外流可能造成的糾紛。“說我們把配件賣給社會修理廠,那如果我們的正廠配件在社會修理廠修理后造成事故或者其他故障,要追究責任的話,那算是配件的問題呢,還是維修的問題?”
索要購貨發票免糾紛針對混亂的汽車配件市場,有專家提醒車主,選購零配件要像為自己選擇適合的藥物一樣,不能馬虎。
首先,一定要看車輛的合格證、使用說明書、發動機合格證等,還有就是看看汽車的銘牌、發動機的銘牌、車輛的型號、出廠日期、出廠編號等,選擇相同的型號購買。因為同一廠生產的相近型號發動機的配件不一定通用。
其次,購買汽車配件要到信譽、服務等較好的配件經銷單位去選購,要像購買整車一樣重視選擇商家。
最重要的一點,購買汽車配件一定要索要發票,并注明零件的詳細產地。這些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購進假冒偽劣配件,千萬別圖便宜而放棄“三包”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