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似乎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但在9月19日舉行的花都汽車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魯志強卻對這一觀點潑了瓢涼水。他認為,中國汽車大產業、弱企業的發展之路,與“先有強企業,后有汽車強國”的正常路徑是相悖的。因此,中國要從追隨者變成引領者,這其中的困難要充分估計,畢竟,“汽車強國和汽車大國完全不是一碼事”。
魯志強認為,要想成為強國,首先必須對“強國”的定義進行細化:一是要擁有相當規模的生產能力和世界市場的占有率;二是擁有世界知名的汽車品牌和核心技術;三是擁有世界級的汽車企業和管理經驗;四是擁有成熟的零部件供應體系。從消費者的層面來說,“強國”的條件是中國要生產出高質量、好品牌的汽車,改變中國低檔貨、便宜貨的形象,中國自主品牌企業要拿出自己獨有的優勢,不僅國內的消費者喜歡買,國外的消費者同樣也喜歡買。
他認為,造成中國目前這種“大產業、弱企業”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四點:第一,相關產業的發展水平低。從發達國家來看,汽車強國一般處于后工業時代,幾乎都是成熟的市場經濟。由于我們整體的發展水平低,汽車產業相關配套行業和成長環境等都會對汽車企業形成制約,汽車產業是不可能孤立前行的。
第二,中國和世界上其他汽車強國不同,我們的汽車企業骨干都是國有企業,是央企。這些企業的效益問題值得關注,這種機制能走多遠,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三,宏觀管理問題。中國汽車產業的許多問題都是老問題,這些老問題又是我國工業和企業普遍擁有的問題。比如說產能過剩,這個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就是產業政策的核心。所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執行效果很重要。
第四,自主創新問題。這是汽車產業提得最早、強調最多的問題,也恰恰是受輿論攻擊、批評最多的問題,把它說成汽車產業的軟肋也不過分。從自主創新這個角度講,它涉及的問題更復雜,除了機制外,還有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因素,需要時間,更需要積累。中國汽車企業為什么缺乏自主創新的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體制、機制問題。要實現汽車強國,就必須正視這些現實。
“我們在10年內能不能培養出中國的豐田、大眾和日產,這個任務比其他任務更艱巨。”魯志強表示,雖然成為汽車強國是大勢所趨,但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還是應該盡快把“汽車強國”概念具體化、規范化,拿出實際的規劃出來,把自主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