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揭露食品造假黑幕:曝光食品安全監管軟肋 北京,一家調料品經營公司內。 負責人莫曉(化名)正在給其銷售人員講授各種品牌調味品間的成本差別。“這瓶外包裝完全山寨的,售價僅有正牌的一半,據我了解,就是添加劑調出來的。” 莫曉已在食品行業摸爬多年,今年公司的銷售額將達到2000萬元。 他的講述,向記者揭開了食品造假、違禁添加的“灰幕”。
作假手法有幾多
就莫曉多年的從業觀察,食品安全非常復雜,食品從生產、到流通、到餐館或家庭廚房,任一環節有造假摻假、違禁添加,問題食品就出現了。
在他看來,問題食品多發環節,主要集中在生產和流通。其中,生產環節造假能力相對較強。
莫曉跟記者聊起一次到四川某縣的豆瓣醬加工廠采購的經歷。
他看到,一村民將蠶豆等原料放入一個露天百平方米的大池子里發酵。液體沉底,固體浮在上面。在固體堆里,許多污物散布其中。當灌裝豆瓣醬時,村民就將上面的固體層抹掉,舀出液體裝瓶,直接發貨。
“大部分加工廠的生產工藝就是這樣。甚至有些不良廠商,會用爛豆加色素來調制。”莫曉說,“一桶劣質豆瓣醬的成本價只有15元,經添加劑調制后,卻可以賣到與品牌產品一樣上百元的價錢,數倍的利潤。”
莫曉發現,許多中小加工廠商對食品添加物的危害性并不是十分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廠商的逐利心就會戰勝良心。”
另外,他說,流通環節摻假的現象也不少。
以散裝食用油為例,一些批發商經常會往色拉油里添加棕櫚油來牟取更高的利潤。
莫曉說,這種手法在北京王四營糧油批發市場很常見。“當你走近油品批發店,就能見到門口拖了幾根油管。懂行的人就知道這是用來勾兌的,F在有些店的手法更隱蔽,門口只拖一根油管,但是店里的地下油庫安裝了操控表盤,一按就能出不同勾兌比例的油,跟汽車加油站加油道理一樣。”
莫曉算起細賬,“比如純色拉油,批發商若勾兌10%的8度油,他就能多賺一毛錢。所謂的8度油是指熔點為8攝氏度的棕櫚油,也就是說在8攝氏度以下,油會固化。”
“一毛利已經足夠商家甘愿為之冒險了。”由于北京餐飲業發達,食用油消費量大。據測算,每一家批發商在旺季時,一天出貨都在幾十噸左右。“若以20噸計,一天就是4萬斤,賣10%的勾兌油一天就能多賺4000元,一年就多賺146萬元。你說,他能沒動力嗎?一家效仿一家,一毛利就足夠扇動‘蝴蝶效應’了。”
為什么這些商家會這么做呢?莫曉分析,深層原因主要還是工業化的食品供應速度跟不上餐飲消費需求的增長。“假如市場需要優質豆瓣醬100噸,但是只能供給20噸,其余80噸的空間自然會讓一些無良商人乘虛而入,假冒甚至違禁添加。”
監管軟肋有哪些
“問題食品你們怎么鑒別,難道不管不顧隨便進嗎?”記者疑問。
莫曉嘆口氣,“我們也是受害者啊。鑒別能力不強,就無法把關,只能靠行業經驗判斷。一般來講,只要生產商有經營許可證、相關產品生產許可證和QS標志(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資格),我們就可以經營其商品。但是,食品生產遍布全國,各地監管水平不一樣,誰也無法保證這些證件都是貨真價實取得的。”
在生產領域,莫曉指出,“以豆瓣醬為例,這些產品進入市場,都有QS標志。但現實中,這標志就是花架子,加工廠都是先申報后生產。申報時,拿樣品去檢驗,合格就發出QS標,并且發標單位還不能鑒別此樣品就是該廠生產的。監管不給力,就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在流通領域,莫曉也列出三個監管薄弱環節:
一是有些食品進出批發市場沒有檢測門檻。莫曉提及一次代理新產品的鋪貨經歷:我們早上八九點到一個批發市場鋪貨,沒有任何檢查,到下午3時左右,我們快鋪完了,監管人員才出現,“你們干什么的,知不知道這里要交500元鋪貨費的?”
莫曉說,“作為市場管理者,他眼里只有‘進場費’,不會主動監管。若監管嚴了,就影響批發市場的人氣,直接影響其租金盈利。”
二是各地監管水平參差不齊。莫曉說,一些批發市場的入駐工商,辦公室里面檢測儀器長時間擱置,都蒙上了一層灰。有的甚至除了辦公桌,檢測儀器俱無。個別監管者甚至“被公關”,與商販沆瀣一氣。每每大檢查,他們都會通知那些問題商販,方便其逃檢。
三是監管能力薄弱,只及“地下半米”。“批發市場的攤位僅是一個展示平臺,展示商品肯定沒有問題,有問題的都在庫房內。所以再認真的監管,你只監管到他展示的層面,而無法監管整個交易環節。如果說,問題食品埋在地下3米處,現在的監管能力只能挖到地下半米。之前提到的勾兌油,添加10%是個安全量,不容易被檢測出來。”
監管重點在哪里
食品業內一些專家指出,我國政府監管資源有限,而食品生產、加工廠家小而散,遍布各地。并且,如今的物流發達,問題食品很容易跨省流通,監管覆蓋不易。
“所以,監管要找準支點,才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莫曉認為,這個支點就是流通領域。
在他看來,批發市場是食品流通的“大門口”。大多數食品都是經過當地批發市場才到達當地餐館、超市和消費者的。而且批發市場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加強監管,必須抓住區域批發市場這個龍頭。批發市場對于生產者來說,就是初級市場,初級市場不收,產品就難以到達終端市場,市場上不要的,生產者就不生產了。守住大門口,屋內食品整體質量就可控了。
對于食品流通的監管,莫曉認為,政府重視還不太夠。對于流通企業監管,還存在資格認證和法律約束的空白;對于批發市場的監管,監管人員配置、制度設置都已經到位,但是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有人擔心,一旦批發市場監管變嚴,會不會削弱市場人氣,把企業擋在門外,并增加運營成本?
莫曉認為,大可不必擔心。流通領域的監管,只要設置合理,就像家里安裝紗窗一樣,不會阻擋空氣流通,只會擋住灰塵、沙粒。
“欣喜的是,國家已經開始重視,之前新聞里說刑法增加了食品安全監管濫用職權罪和玩忽職守罪,七類食品安全瀆職犯罪將重查。相信我國的食品市場,在經歷涅槃階段之后,會純凈起來。”莫曉說。(記者 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