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家發改委再三約談企業、行業協會穩定物價,但雀巢、澳優、美素等洋奶粉近日仍以原料價格上漲為由,上調了部分產品價格,平均漲幅達兩成。
“當前洋奶粉已壟斷一線城市市場,美贊臣、雀巢、惠氏等洋品牌已占據國內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80%以上的份額。”海關總署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國產奶粉企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我國近2000家乳企中,規模較大的200家中30%在虧損,其余1800家規模較小的企業絕大部分虧損,甚至停產。
此前率先漲價的雀巢、澳優兩個品牌的奶粉卻被質疑其“成本說”。
在乳品產品中,嬰幼兒奶粉是毛利率較高產品。相比冷飲這些非生活必需品來講,嬰幼兒奶粉具有硬性需求。
“三聚氰胺之后,國內消費者對洋品牌信任度加強。”一位國內乳企人士說,“目前的成本上漲對嬰幼兒奶粉這類高毛利產品壓力不大,提價有點趁火打劫的意思。”
“國內乳制品行業接二連三出現質量問題,長期都處于一種不信任狀態,洋奶粉就是利用這種消費心理和理念去捆綁市場,不斷漲價。”乳業專家王丁棉20日認為,洋奶粉頂風漲價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本土奶粉“不爭氣”。
頂風漲價
雀巢旗下的國產“能恩”900克裝1段目前零售價在230~235元,較之前上漲了約20元,2段零售價為175~180元,上漲了約10元;荷蘭美素奶粉的價格也大幅上漲,1段從198元漲到260元,2段從180元漲到230元。
此外,澳優乳業方面證實,由于原料成本上漲等原因,澳優“能力多”系列產品已上調價格,其中,“能力多”免疫強化系列現在的建議零售價是328元,而此前其建議零售價為298元。
面對漲價爭議,洋奶粉都一致地將原因歸咎于原料成本的上漲。但王丁棉認為,今年以來,國際奶粉價格變化不大,所謂的“原料價格上漲”僅是借口而已。
中國進口奶粉約80%來自新西蘭,按照2008年中國與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2011年中國自新西蘭進口乳品關稅進一步下調,其中進口奶粉關稅由2010年的7.5%下調至2011年的6.7%。
“近半年以來,國際奶粉的價格一直在3.3-3.4萬元/噸,最貴去到3.5萬元,而國產奶粉的價格在3.1-3.2萬元/噸,沒有提價,何來的原材料貴呢?”王丁棉指出,市場售價250~300元的洋奶粉,進口成本不到100元;市場售價150~250元的,進口成本則只有70元左右,毛利率高達60%以上,即使是原料價格上漲,企業也可以自己消化。
澳優乳業(1717.HK)2010年財報顯示,去年公司毛利較2009年增加約3.02%至3.18億元左右,澳優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主席伍躍時坦言,集團在2010年年度上調了產品售價,“此舉對本集團來年之業績提供支撐”。
對另一主角雀巢,王丁棉表示,雀巢與其他洋品牌不同,是唯一奶源基地在國內的企業。“比如它的奶源地黑龍江,每公斤原奶也就3.5元-3.6元,還沒有廣東高。但其他國內企業都沒有漲。”
而雀巢公司2月17日發布年度財報顯示,2010年公司實現凈利潤342億瑞士法郎(約合358億美元),較上一年的104億瑞士法郎增長2倍有余。
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這次率先提價的洋奶粉名單中并未出現惠氏、雅培、美贊臣和多美滋四大品牌。
美贊臣(中國)有限公司對外事務經理楊韻表示,目前公司并未有提價計劃,原料價格上升帶來的壓力肯定有,但公司會綜合考慮盡量自己消化。
王丁棉認為,在發改委再三“約談”下,四大洋奶粉在短時間內不會“跟風”提價。而多位洋奶粉企業人士向本報表示,目前企業并未接受發改委“約談”,之前發改委曾約談奶業協會。
變相壟斷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自2005年開始,洋奶粉提價的周期越來越短。
王丁棉認為,本土奶粉的信任危機使洋奶粉牢牢掌握漲價權,實現變相壟斷。
上述海關總署報告還顯示,八成以上的國內消費者認為,國外奶粉質量優于國內奶粉,如貝因美、飛鶴和娃哈哈等,為適應國內消費需求也開始使用進口奶源,導致對進口乳制品的需求居高不下。
2010年中國進口奶粉41.4萬噸,增長67.8%,平均價格為每噸3352.8美元,上漲42.6%。
除此以外,洋奶粉還大打營銷牌。王丁棉告訴記者,除原料成本以外,洋奶粉的一部分成本來自渠道以及廣告宣傳等營銷費用。
“一部分洋奶粉拿到嬰幼兒醫院免費派送,作為物質廣告,這些投入都要花錢,但他們就拿到了先入為主權,嬰兒出院后就要喝該品牌的奶粉。”王丁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