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報道稱,雀巢、澳優、美素等品牌已在日前悄然提價10%,其他品牌也下發了口頭提價通知,每年四五月間洋奶粉提價的風潮今年再度上演。但除了澳優與美素得以確認外,其他各洋奶粉則齊齊向南都否認了漲價傳聞,均表示暫未收到提價通知。
“洋奶粉又漲價了!”盡管在發改委頻頻約見快消企業,康師傅、一干日化與白酒企業相繼宣稱暫不漲價,眾消費者拍手稱快的背景下,卻傳來洋奶粉“頂風作案”的消息。有報道稱,雀巢、澳優、美素等品牌已在日前悄然提價10%,其他品牌也下發了口頭提價通知,每年四五月間洋奶粉提價的風潮今年再度上演。但除了澳優與美素得以確認外,其他各洋奶粉則齊齊向南都否認了漲價傳聞,均表示暫未收到提價通知。
“奶粉是否漲價,究竟漲了多少,除非是有官方統一口徑,或物價局的調查數據,否則實在難以說得清道得明。”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去年也多次出現品牌官方否認最終被物價局調查出渠道仍有提價的情況。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和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也稱,在發改委約談各企業要求暫緩漲價的背景下,奶粉每年10%左右的集體漲價潮必將有所遏制,但并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僅僅延遲了奶粉企業集體漲價的時間。
澳優美素率先領漲
“今年物價上漲壓力較大,因素比較復雜。我們約談企業是提醒不要有價格違法行為,并沒有強制要求不能漲價。”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昨日對媒體表示,一直充分尊重企業的自主定價權,但遇到類似于袋面占51%市場份額、桶面占73%的某方便面企業調價,既沒有按程序,又沒有按成本增幅,顯然需要告誡。對于一些準備幾家巨頭一起調價、且不排除第二輪調價可能性的日用品企業,則涉及到串通,有違反價格法和國家價格政策的嫌疑,因此才約談進行勸說。
在此背景下,康師傅、一干日化與白酒企業相繼宣稱暫不漲價,卻在此時傳來洋奶粉“頂風作案”的消息。有報道稱,雖然月初發改委約談的17家行業協會負責人中包括奶業協會,商務部相關領導也列席,但雀巢、澳優、美素等品牌已在日前悄然提價10%,惠氏、美贊臣等也下發口頭提價通知,每年四五月間洋奶粉提價的風潮今年再度上演。
“澳優有機奶粉只是取消優惠政策,恢復原先定價。”澳優市場部向記者表示,作為第一個推出有機奶粉的品牌,當時鋪貨過程中因經銷商信心尚不足,所以大幅優惠至268元,將利潤讓給了經銷商,“如今恢復到了358元,與目前市場上其他主流有機奶粉的差價保持在10元左右。”而澳優旗下的能力多本次也漲了30元,澳優方面稱,其2006年推出時為298元,在此前的幾輪其他品牌漲價中均按兵不動,因此6年10%的漲幅相信消費者也可以接受。
中投顧問的報告顯示,廣州嬰幼兒奶粉市場上已有部分品牌悄然提價,平均漲幅為10%。除了本次調整幅度高達90元的澳優有機奶粉外,美素系列也自上月起上調價格,目前一段二段分別為239元和216元。有媒體報道稱,雀巢客服承認,本月起旗下能恩系列價格已上調,上調幅度由各區域自行控制,但雀巢官方卻向南都記者否認了這一消息。而美贊臣、多美滋、雅培和惠氏四大家更是齊齊向南都記者表示,暫未接到漲價通知。
南都記者了解到,一年多以來洋奶粉的幾輪價格調整可謂是此起彼伏。先是2009年七八月間,惠氏二段、三段、四段出廠價統一上調7%,然后是2010年1月,雀巢正式上調部分成人奶粉價格5%-10%,澳優、貝因美跟風調整約10%。繼而美贊臣在春節后提價8%,惠氏、美素則在5月底相繼以新配方和新包裝為由漲價5%-10%,雅培也坐實漲價傳聞,由廣東省物價局價格檢查分局調查的數據顯示,其4個調查樣品6月提價幅度分別為7.69%、7.39%、5.92%和4.97%。
原料奶關稅上調或成本輪誘因
“奶粉是否漲價,究竟漲了多少,除非是有官方統一口徑,或物價局的調查數據,否則實在難以說得清道得明。”業內人士汪尚(化名)向南都記者表示,官方不承認但渠道傳出漲價消息的原因一則可能是取消促銷,“各商超促銷期不一,折扣不一,某些品牌新品上市后一連數月處于打折狀態,令消費者以為是價格常態,一旦取消折扣,必然出現10%-15%的漲幅。”二則是拿貨價出現變化,“本輪漲價潮中,有渠道稱拿貨價提高了2到3成,但官方指導價不變,最終結果怎么樣?大多還是會偷偷傳導給消費者。”
另一方面,推新品、改包裝究竟算不算提價,廠家和消費者觀點不同。“例如惠氏今年年初推出的啟賦系列,370多元的價格和健兒樂等有較大差距,再加上原產品也沒有退市,應該就不能算是變相漲價,但有些新配方和新包裝只有極少量的成分的不同,廠家認為增加了成本,在消費者看來可能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汪尚告訴記者,雀巢等采用國內奶源的乳企更容易受本地奶源價格的影響,但從眼下的情形看,雖然不排除飼料等環節的成本上升,總體來說本地奶源價格上漲理由不夠充分,一則馬上進入牛奶產奶的高峰期,奶源相對充足;二則在本次乳企的重新洗牌過程中,大部分小企業出局,原先的收奶量全部空出;三則從目前的政府支持農牧業發展勢頭看,給予奶牛養殖戶的補貼和支持力量加大。
而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美贊臣、雅培、雅士利、施恩、東泰等乳企無一采用以原奶加工奶粉的形式,均采取進口原料粉形式,今年春節之后曾傳聞,國稅總局透露正醞釀降低奶粉的進口環節稅收,一時間帶來國內終端價格下降的推論。但由于幾大洋品牌中只有雅培的喜康寶、喜康力等還屬于小罐原裝進口,雀巢早已是國內奶源國內生產,多美滋、美贊臣和惠氏除個別特殊配方粉外,基本均是進口大包粉在國內加工生產。大包粉本就是以原料價格進口,稅率較低,即使下調終端產品稅率,可能也不一定惠及這一部分。
事實上,這一消息尚未坐實,上月便有來自海關總署的信息稱,由于預期進口價格將大幅度上漲,自新西蘭進口的原料奶在過去的3個月中進口總量已超全年限額,故而自2月26日起,提高該商品進口關稅至15%。由于國內乳企75%的進口來自新西蘭,關稅非但未降,卻從原先的8%左右急升7個點,無疑將加大國內乳業的成本壓力,或正成為本年度最新一輪提價的誘因。
洋奶粉市場話語權利潤最大化
“奶粉漲價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表示,在發改委約談各企業要求暫緩漲價的背景下,奶粉集體漲價潮必將有所遏制,但并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僅僅延遲了奶粉企業集體漲價的時間。“首先原奶收購價、食糖等原輔材料價格、人工成本、運輸成本的持續上漲給乳企帶來一定的成本壓力,利潤空間被壓縮;其次,此前為應對乳企大規模審核,不少企業籌集大量資金投入檢測設備、包裝設備、研發設備等領域,成本急劇增加;第三,日本地震影響日本奶粉的進口,斷貨嚴重,奶粉供應趨緊。”
“如果提價是因為成本增加,那是市場行為;如果非成本增加,為提價而提價,則是利用消費者對洋奶粉的信賴,屬于道德問題。”王丁棉表示,每一輪提價都號稱是成本增加,但具體從哪方面增加并沒有公布。“全球奶粉業今年以來沒有大的起伏,進口粉在3.4萬-3.5萬/噸,國產粉在3.1萬-3.2萬,因此更可能是從企業經營定價策略出發。”據其介紹,某些洋奶粉連海關稅及換個地區生產增加了進口路程也成為提價理由,因此成本增加說可理解為其在華市場話語權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手段,但倘若國產奶粉的品質檔次仍然不能與其抗衡,短時間內這樣的情況也無法改變。
南都記者 呂靜蓮 實習生 危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