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關于“膨大劑”是否有害仍爭論不休,但自打江蘇丹陽曝出“瓜爆炸”事件之后,今年西瓜未上市就遇冷,不少市民“談瓜色變”已然成為現實。而日前該市農委公布的一份檢測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瓜爆炸”事件中瓜農使用的肥料中竟然不含有“膨大劑”成分。
肥料“未檢出”膨大劑
“瓜爆炸”事件曝光后,不少專家表示“膨大劑”只是一種植物激素,并非導致西瓜爆炸的罪魁禍首,但相關“辟謠”并不能消除市民的疑慮,不少瓜農依然受膨大劑“誤傷”。
為了弄清西瓜爆炸的真正原因,5月24日,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和丹陽市農業委員會對丹陽“瓜爆炸”事件的瓜農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該瓜農的確使用了一種名為“西甜瓜膨大增甜劑”的“肥料”。江蘇省農委和丹陽市農委隨即對瓜農剩下的以及經銷商所銷售的“肥料”進行了抽樣,并將樣品送交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南京)進行檢測,檢測項目重點為“氯吡脲含量”,氯吡脲即俗稱的“膨大劑”。6月初,相關檢測結果均顯示“樣品經檢驗,氯吡脲含量未檢出”。
瓜裂與多種因素相關
這一結果讓很多人大吃一驚。東臺市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王曄表示,經檢測,該產品并非農藥,而是一種葉面肥料,其成分主要是氨基酸、銅、錳等微量元素。該省市有關部門執法人員根據包裝袋上標明的生產廠家“濰坊豐寶化肥廠”和“山東綠德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肥料登記證號等進行了調查,發現該產品和廠址均為假冒。后經與銷售商王某聯系后得知,該公司為其杜撰,“農肥準字466號”肥料登記證為冒用已過期的肥料登記證號,而在產品標簽上標注的增效成分純屬夸大產品功效。
專家表示,丹陽所種的西瓜品名為“日本全能冠軍”,其特點就是皮薄、易裂。經分析,該市大面積裂瓜原因與品種、天氣、田間管理等因素都有關。如,今年天氣干旱嚴重,長期缺水的西瓜在下雨天一次性吸入大量水分就很容易引起開裂;此外,肥料使用時機不當也會造成西瓜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