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
吳勇毅 陳淵源
盡管遭遇金融危機,然而洋葡萄酒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卻達到一個歷史高潮。據(jù)海關方面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國內在2008年共進口6389439箱(9升一箱)包裝在兩升以下的葡萄酒,比起2007年增長了36%,顯示了洋葡萄酒總量繼06年之后仍呈大幅上升趨勢。而2009年上半年,洋葡萄酒增幅仍不小于30%。一些沿海城市今年上半年進口的葡萄酒更有望同比增長100%。
專家預測,洋葡萄酒2009年國內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至18〜20%左右,目前洋葡萄酒正通過“價跌量增”的“口紅效應”,分割、蠶食國產葡萄酒中低端份額。如今在東南沿海許多城市的超市、賣場都看可見堆滿了洋葡萄酒的專柜,數(shù)十種包裝各異的洋葡萄酒正在做大特價,其中不少是100元以下的品種。
就整個葡萄酒行業(yè)而言,雖然目前張裕、長城、王朝等幾大品牌占據(jù)了60〜70%的市場份額,洋品牌還未對國產品牌構成大威脅,但如今大量洋酒入華,各大國產葡萄酒運營商也感受到從未有的壓力和挑戰(zhàn)。
洋葡萄酒何以逆勢飛揚
金融海嘯頻頻沖擊,洋葡萄酒卻何以不減反增?
業(yè)界專家分析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內巨大市場空間使越來越多的洋葡萄酒企業(yè)將目標瞄準中國,而WTO的全面放開,促使中國關稅進一步降低,更是吸引了洋酒大量涌入國內。
2006年1月1日起,進口瓶裝葡萄酒關稅由43%下降到14%,綜合稅率由85.9%下降到48.2%,進口散裝葡萄酒關稅從43%下降到20%,綜合稅率從85.9%下降到56%。進口關稅的下降,大為降低了洋葡萄酒的成本,有力提高了它們的競爭力。
目前我國葡萄酒人均消費量為0.35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隨著葡萄酒對白酒替代作用逐漸明顯,預計我國葡萄酒市場仍將有200%的增長空間。盡管短期內宏觀經濟下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但葡萄酒行業(yè)在國內的長期發(fā)展前景,讓國際巨頭們對中國未來的市場充滿信心。
而在金融危機沖擊之下,造成了政務酒、商務酒的縮減,使高端葡萄酒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市場銷量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萎縮。這些變化迫使一直高高在上的洋葡萄酒低下“牛”頭,放下身段,降低價位,調整產品結構,逐步向中低端價位轉移,以迎合當前的消費狀況。
另外,洋葡萄酒在拓展渠道、供應鏈協(xié)作方面找到更為穩(wěn)健、實效的好辦法,突破以往銷售的瓶頸。今年5月在廈門舉行第7屆中國(廈門)國際食品交易博覽會上,中外廠商合作者聯(lián)合推出新型、領先的經營模式,減少了中間環(huán)節(jié),從而大為降低采購成本與經營風險,實現(xiàn)多贏。
同樣,今年7月舉行的第四屆廣東國際酒博會,有關主管方出臺了《廣州保稅區(qū)國際酒類交易中心項目扶持辦法和便利服務辦法》等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規(guī)定今后參加廣東國際酒博會的酒商能獲得廣州保稅區(qū)國際酒飲交易中心長達9年免稅商鋪進行常年展示交易,并享受海關、商檢、保稅、物流等“一站式”服務。該項目一經推出,即獲得了法國波爾多、意大利托斯卡納、美國納帕斯山谷、智利卡薩布蘭卡、澳大利亞布魯薩、南非開普敦等全球葡萄酒主要產區(qū)各大酒莊的熱烈響應。這些舉措,客觀也為洋葡萄酒商營造了一個優(yōu)惠便利安全的營銷、物流平臺,增強他們在中國做大市場的信心。
泥沙俱下荊棘叢生
在洋葡萄酒大量涌入時,隨之也帶來了不少問題,這也為今后可能將面臨的“誠信危機”埋下了隱患。
近期,廣東省經貿委及有關部門針對市場上銷售的各類葡萄酒的抽檢結果顯示,洋葡萄酒合格率較低,問題不少,整體質量不容樂觀:有近1/3洋葡萄酒產品質量不合格,抽檢不合格的產品包括原產智利、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的干紅葡萄酒等。
問題之一,超量使用防腐劑(山梨酸或山梨酸鉀)和超范圍使用甜味劑。有些酒商低價買進歐美地區(qū)賣剩的低劣葡萄酒原汁,由于質量低下,又要經過遠洋長途跋涉,不良酒商會在原汁當中加入過量防腐劑以防遠洋長途顛簸過度氧化,造成質量不合格。
問題之二,洋葡萄酒行業(yè)已經形成胡亂加價的潛規(guī)則。部分針對三四線市場的葡萄酒運營商以及一些希望采用短平快運作手法迅速獲利的非酒類品牌運營商,往往會在定價、折扣、品質方面作大量文章,由此使整個洋葡萄酒市場呈現(xiàn)出了價格高度混亂狀態(tài)。由于進口關稅大幅降低,去年廣東口岸進口2升以上大容器葡萄酒進口均價為0.85美元/升,再加上洋葡萄酒進入國內要收的10%的消費稅,14%〜20%的關稅及17%的增值稅,總成本僅為10元人民幣左右,這些洋葡萄酒到了中國市場,標價都在百元以上。
問題之三,雜牌眾多紛亂,品牌沽名釣譽、名不符實,售后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現(xiàn)在國內很大比例的洋葡萄酒供應商是從最初的貿易公司轉變而來,他們大多是做葡萄酒散裝進口,將原汁運到國內進行灌裝貼牌銷售。散裝洋葡萄酒在分裝過程中,有些不良酒商會乘機以廉價的食品原料進行勾兌。某些所謂的國際品牌,就是這些酒商在國內注冊的,國外根本沒有該品牌。他們卻在商標上堂而皇之地標注“原產的法國波爾多”等,傍上洋名牌,混淆視聽。
問題之四,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對辨別洋葡萄酒的質量缺少辦法,無法從外觀上進行辨別。同時,一些消費者過分迷信洋葡萄酒,不夠理性。于是,很大一部分劣質洋酒混跡其中,借機忽悠消費者。目前,一些地方城市成為劣質洋葡萄酒的重災區(qū),而目前對于洋葡萄酒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監(jiān)管。
有資深業(yè)內人士向媒體透露,近期一些城市所爆出的這些質量問題只是“冰山一角”,隨著洋葡萄酒的大量涌入,未來各種質量問題或將更加凸顯。
誰來嚴把質量關
洋葡萄酒降低身價大量入華,一方面可激活國內葡萄酒市場的競爭,豐富葡萄酒市場,改善百姓生活,另一方面也可帶給我們國外葡萄酒企業(yè)先進的理念、精湛的技術工藝、科學的種植模式以及豐富的葡萄酒文化,從而通過競爭加速我國與世界水平的接軌和融合,提升我國葡萄酒企業(yè)的綜合實力。
因此,洋葡萄酒價格的“平民化運動”本來是件好事,然而,在其身價接近國產中低端葡萄酒的背后,其質量、價格及售后服務等上出現(xiàn)不少問題應值得讓業(yè)界的關注與思考。
“雜牌葡萄酒的‘作祟’,擾亂了正規(guī)洋葡萄酒市場,害苦了我們品牌洋葡萄酒代理商。”溫州一位洋酒進口經營商叫苦道。
當前,洋葡萄酒在質量、價格亟待加強監(jiān)管,渠道和品牌推廣也有待加強、提高,這些都是為了保護合法、正規(guī)的洋葡萄酒代理商,促進洋酒市場更好地發(fā)展。
目前,美國、俄羅斯、德國等都有比較完善的酒法來規(guī)范進口酒市場,相比而言,我國的酒類市場缺乏專門的酒類管理條例、獨立的機構部門來約束、監(jiān)管洋酒。
目前,監(jiān)管洋葡萄酒,主要應從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監(jiān)測制度、制訂統(tǒng)一的食品安全標準、強化食品添加劑的管理、明確食品生產經營者是第一責任人等事項做起,并以法律形式強制執(zhí)行。
有一點這里還必須重點指出,盡管近年來洋葡萄酒數(shù)量和市場不斷擴大,然而長期以來,洋葡萄酒并沒有出現(xiàn)占主導性地位的品牌,貼牌、OEM品牌居多,而其繁多的品種難以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未形成品牌相應,消費者對其的認知度不高。另外,洋葡萄酒商目前還缺乏張裕、長城等本土巨頭強大的資金實力和網絡渠道,而其急功近利思想?yún)s嚴重,使品牌塑造、市場銷售面臨“瓶頸”,不利于洋葡萄酒品牌長期培育、壯大。
在此背景下,品牌化運作、推廣和塑造應成為洋葡萄酒廠商適應中國市場、提高品質后做大做強、打造形象的又一必要戰(zhàn)略舉措。而品牌化在改變洋葡萄酒在中國運行軌跡的同時,無疑將加快國內葡萄酒市場的成熟、規(guī)范和壯大,最終可望實現(xiàn)雙贏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