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上海連續20多天的陰雨天已步入尾聲,但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發現家中發“霉”的情況:從高跟鞋到皮衣,從砧板到竹簾……這些還都是肉眼能看見的“霉”。對我們來說,肉眼看不見的“霉”可能更具威脅性,一次性筷子就是其中的一種。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年消耗一次性筷子500億雙。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知道一次性筷子只有半年保質期的人寥寥無幾,甚至很多批發商對此也一無所知。
早在2005年6月,我國就出臺了與一次性筷子相關的強制性規范,規定它們的保質期一般不應超過半年。“因為筷子里含水,時間一長容易發霉,所以必須限定一個保質期。”環保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副會長董金獅表示,正規的一次性木筷生產過程很嚴格,先選料再打坯成型,經過蒸煮后再做化學處理,然后烘干磨光才能進入包裝、物流過程。然而,一些生產企業為降低成本,草草烘干便包裝銷售,有的甚至違規漂白,導致含水量超標、細菌指數超標。
在高濕度環境里,一次性筷子很容易發霉,筷子里的化學物質隨時間推移會發生反應,產生的化合物可能會致癌。沒有保質期或過保質期的一次性筷子,輕則出現異味,嚴重的會孳生黃曲霉素。這是一種強效的致癌物,只要少量就能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董金獅說:“有的商家在一次性竹筷中添加了防霉劑聯苯,其實就和農藥差不多,也會對人體有害。”
專家表示,根據市場情況來看,所謂的一次性衛生筷很難保證其衛生程度。但是出現在一次性筷子身上的毒素,又都屬于“慢性毒藥”,也許要到幾年乃至十幾年后才能表現出它的負面作用。專家呼吁,必須加大強制性標準的執行力度,同時建議,人們應盡可能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