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賣部里的瓷罐酸奶銷量仍然不錯。晨報記者 王穎/攝
什剎海的一個不起眼的小賣部前,看到瓷罐酸奶的小朋友,急忙買來捧著罐子大口吸著,幸福洋溢在臉上。但是“讓北京人念念不忘的瓷罐酸奶可能將會退市”這樣一則消息,對于瓷罐酸奶的擁躉來說不啻于一個晴天霹靂。昨天,京城僅有的兩家瓷罐酸奶生產廠家表示,國家有關部門確實發過公示對乳制品行業的準入制度,目前還未影響到廠家,瓷罐酸奶目前還可以喝到。
市民:退市傳聞引發簽名保衛戰
昨天上午,在前海西街的一個小賣部前,一位小伙子和朋友起勁地喝著瓷罐酸奶。“聽說要退市了,我得趕緊多喝點。”和這位小伙子有同樣想法的人并不少,從前天開始,很多市民開始在網上征集簽名,希望能挽救老北京瓷罐酸奶。原來,有市民看到報道說,國家出臺規定規范酸奶產業,由于瓷罐酸奶產能落后、不能全自動化等等原因,北京的瓷罐酸奶廠可能2010年就不再經營,今后可能就喝不到瓷罐酸奶。記者在很多論壇中看到,關心瓷罐酸奶命運的市民,在回顧喝瓷罐酸奶美好記憶的同時,也擔心瓷罐酸奶真的就此消失,“不希望看到它像北冰洋汽水消失一樣的命運。”
瓷罐酸奶要退市的傳聞,與媒體報道的一份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的公告有關,公告中要求,改擴建液態乳項目日處理生鮮乳能力須達300噸以上,對于已建加工項目的工藝與裝備、產品質量、能耗及水耗、環保等都有嚴格的準入條件,在2010年前要淘汰生產能力在200千克/小時以下的手動及半自動液體乳灌裝設備。而目前生產瓷罐酸奶的兩家企業都是不太知名的小廠,兩家能否達到要求自然成了人們擔心的對象。
廠商:目前不會退市還會生產
瓷罐酸奶是否真的要退市,記者昨天與北京僅有的兩家生產瓷罐酸奶的廠家取得聯系。震寰乳業的負責人丁先生表示,這份公告確實抬高了乳業市場的門檻,但對于他們來說影響不大,但是因為拆遷,震寰乳業過陣子可能不再生產瓷罐酸奶。
另一家廠商富邦食品廠負責人周先生告訴記者,工信部的文件他已經看過,當時是由奶協統一組織傳達的精神。“目前也沒有接到有關部門的通知。”周先生說,現在廠子平均每天能生產兩萬瓶左右的瓷罐酸奶,大約五六噸酸奶,能達到公告中所要求的200千克/小時的生產能力,也能達到環保等標準,“瓶子能回收,這還是國家鼓勵的項目。”
“瓷罐酸奶一時半會兒還不會退市,請市民不要擔心。”但周先生也有擔心,隨著奶業市場今后的發展,在淘汰現今不合格的小廠之后,富邦食品廠也將面臨規模小、產能小的問題,也有可能達不到準入門檻。“走一步看一步吧。”周廠長沒有過多地想今后的事情。
問題:瓷罐酸奶無法壯大
昨天下午,在新文化街的一個食品店,瓷罐酸奶的空罐子已經擺了三四十個,據店主介紹,每天能賣出七八十罐瓷罐酸奶。記者走訪了什剎海等地區的小賣部,發現幾乎每個小賣部門前,都有瓷罐酸奶的蹤影,店主也打出大大的招牌,突出老北京瓷罐酸奶的名字。一個小賣部把瓷罐酸奶的空罐疊放成金字塔的樣子,“都是一上午賣出去的,特別受歡迎。”不論是游客還是普通居民,都對瓷罐酸奶情有獨鐘。
市場反響很好,但廠家卻并未因此發展壯大,究其原因,富邦食品廠的周廠長最有發言權。周廠長說,在以前瓷罐酸奶鼎盛的時期,北京有30多家廠家,光北郊就有4個廠生產。“那時只有這一種酸奶,市民沒的選擇。”隨著塑料盒酸奶的出現,瓷罐酸奶的市場份額被大幅分割,以前每天一個小賣部能進200 箱,現在能進10箱就算多的了。原有的30多個廠家,也是受市場因素影響而消失的。周先生也是于上世紀90年代末接手老的北郊冷飲廠的技術、員工,成立了富邦食品廠。另一個掣肘是銷售渠道,以前的小賣部遍布京城各處,現在小賣部減少,而新興的超市因為退換瓷罐麻煩,也無法列為銷售網點。“沒有人到超市換啤酒,瓷罐酸奶也是這個道理。”
“市場是有的,目前也是供小于求。”周廠長表示,如果將來有新的規范,廠子將盡力去適應,爭取能繼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