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部部長孫政才表示,中國今年糧食生產大局已定,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實現近40年來首次連續6年增產。
從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糧食產量達4.695億噸,同比增長9%。接下來的幾年,糧食產量分別是4.8402億噸、4.975億噸、5.015億噸、5.285億噸。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09年中國農村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夏糧總產量達到2467億斤,比2008年增加2.2%,實現“連續6年增產”。
“中國已經不僅僅成為一個糧食捐助國,而且完全可以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糧食問題的實驗室。”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副執行干事希拉·西蘇盧日前在世界糧食計劃署舉辦的與中國合作30周年紀念活動時說,“我來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是如何在相對短時間內解決溫飽問題、取得經濟發展奇跡的。”
非政府組織“行動援助”(ActionAid)日前發表的研究報告贊揚中國為消除饑餓所做的努力。該組織評價中國近10年來使許多人脫離貧困。報告還指出,中國的戰略建立在以政府對基層農民的牢固支持基礎之上。
從糧食受援國變成為捐助國
從2004年到現在,中國糧食生產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取消了農業稅,對農民實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惠農政策。2004年開始實施的農業機械購機補貼政策,中央財政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從7000萬元增長到2009年的130億元,調動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截至2008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達 8.22億千瓦時,是1949年的1萬倍;拖拉機保有量則達到了1949年的17.3萬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8%。
科技在農業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農業科技工作者們先后培育了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1500多個,推動糧食單產從1978年的135公斤/畝提高到2008年的330公斤/畝。
至2008年,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4公斤。目前中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基本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從2006年起,中國不再接受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的無償糧食援助,并已逐步成為重要的糧食援助捐贈國。”孫政才說。
研究糧食問題的實驗室
“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是地少人多、資源較貧乏,糧食產量要得到提高,主要發展模式就是提高單產,這主要靠三個方面,一是政策、二是科技、三就是投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旺盛說。
在科技上,我國主要采取四方面措施,一是開發培育高產品種,如雜交水稻、高產玉米小麥等。二是勞動密集型的精耕細作,采用集約經營方式,加強科學技術在糧食生產上的有效運用。三是病蟲害防治技術、旱作農業、多熟種植等高產技術發揮重要作用。四是減少糧食損失的技術研發。
高旺盛說:“我國的這些技術得到了國際認可,特別是得到了和中國國情相似的發展中國家的認可,還在國外獲得相當大的成功,如以雜交水稻為代表的水稻品種,這一項技術已經為10億缺糧人口提供了技術支持。另外中國的旱作農業技術在非洲地區得到了大范圍應用。”
農業部副部長牛盾近日指出,中國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危機。一方面,中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向國際糧農機構提供捐贈,并向一些出現糧食緊急狀況的國家提供糧食援助,擴大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實施的“南南合作”項目。另一方面,中國還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分享農業技術與經驗,為非洲國家建設20多個農技示范中心,并向發展中國家派遣了大量的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其開展人力資源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