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又漲價了!”今年以來,家有寶貝的父母一去超市買奶粉就會有“新發現”,這些漲價的奶粉以洋奶粉為主,也有國產品牌加入其中。洋品牌聲稱漲價的原因無外乎原料成本升高、換包裝、配方升級等,然而記者深入調查發現,這些都不足以支撐洋奶粉每年平均高達10%以上的漲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罐洋奶粉兩年漲50多元
陳女士的女兒2008年11月份出生,一直吃雅培奶粉,所以很關注這一洋品牌奶粉的價格。“女兒剛出生時買的雅培1段,182元一罐;到了去年9月份,就因為換了新包裝,漲到了210元以上;前幾天去超市,看到又漲了,1段現在是236元一罐。”不僅是1段,2、3段也一樣,兩年下來,一罐奶粉都漲了50多元,平均一年要漲15%左右。而陳女士家的花費,僅寶寶奶粉這一項,一個月就達到上千元。
不僅是雅培,包括惠氏、美贊臣、多美滋等幾乎所有的洋品牌在這幾年里都多次調價,就以近兩年為例,2008年3月,惠氏、美贊臣、雅培等占主流地位的進口奶粉紛紛提價,漲幅為5%至20%;去年7月,以惠氏為首的洋奶粉漲價風再次刮來,多個品種價格都提高了,其中最高的漲幅超過10%;到了今年5月份,惠氏再次借配方升級為名推出新包裝,價格平均上調5%,個別品種如金裝幼兒樂一罐漲了20元,漲幅達12%。洋奶粉與國產奶粉的價格差距也越來越大。
所謂成本上升無數據支持
成本上升、換包裝、配方升級等,洋品牌奶粉每次漲價,都是老三樣理由,尤其是成本上升,顯得理直氣壯。但很多消費者不禁質疑:生產成本是不是年年都上升?升級的配方到底比老配方提升多少內在價值?每年10%-15%的提價幅度是否合理?
雖然洋品牌奶粉動不動以成本上升為理由傳出漲價消息,然而實際上,原料的價格變化數據無法對洋品牌提價的事實形成支撐。全球最大乳品原料出口商新西蘭恒天然公司在今年3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際原料奶粉交貨合約的平均價格總體保持在3300美元/噸左右,比2009年12月份的最高3500美元/噸價格下降5.7%。江蘇省奶業協會秘書長、省農業委員會畜牧局副局長孫宏進表示,去年歐盟國家鮮奶價格普遍暴跌,多個國家還發生奶農“倒奶”的現象,這種情況下,“成本論”似乎并無立足之點。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