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食品安全標準的現狀令人擔憂:數量少水平低,覆蓋面太窄;指標粗糙,有些缺少風險評估依據;標準之間交叉、重復甚至矛盾的現象嚴重。
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李忠東
4月底,湖南省長沙市和雨花區的工商執法人員突擊檢查一個骯臟惡臭、無證無照的豬油作坊時,發現這里在用廉價收購的生豬屠宰“下腳料”煉豬油,時間已達3年多。然而令人震驚的是,權威部門最后出示的檢驗報告卻表明,在這種地方生產的“下腳料豬油”竟是“合格食品”。
據說,在檢測“下腳料豬油”時,權威部門不僅檢驗了“酸價”、“過氧化值”等主要食用油指標,而且還追加測定了水分、重金屬、感觀指標等,屬于最嚴格的“全檢”。(5月3日《京華時報》)
那么,“下腳料豬油”何以能成為“合格食品”呢?一名參與查辦此案的專家分析,那是因為我國現有的食品衛生標準很多還是在20世紀那個“食品短缺”時代制定的。的確,目前食品安全標準的現狀令人擔憂:數量少而且水平低,覆蓋面太窄;指標粗糙,有些缺少風險評估依據;標準之間交叉、重復甚至矛盾的現象嚴重。近年來,因食品標準的缺失和滯后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如蘇丹紅、三聚氰胺和毒豇豆等。
由于我國很多食品衛生標準趕不上食品生產的發展,難以滿足食品衛生和安全的需要,因此給造假售假的不良企業和個人以可乘之機。以地溝油為例,制造者的“技術”不斷改進,有的竟然對照國家制定的標準自行檢驗,然后對“生產工藝”和“配方”進行調整,達到“標準”后再進入市場。這起“合格”下腳料豬油事件,印證了食品安全標準不合格。
我國目前普遍使用的水果蔬菜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采用酶抑制法,它可以用來檢測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這兩類農藥能夠抑制乙酰膽堿酯酶或丁酰膽堿酯酶的活性。
酶抑制法在國外已經逐漸退出,而目前之所以在我國被廣泛使用,與我國食品生產的現實情況息息相關。在我國,食品生產和供給的現狀是渠道多,數量大,規模小,太分散,人口與消費人群多,大部分直接食用和食品加工用的農產品仍以分戶生產為主。在全國45萬個食品生產企業中,員工人數10人以下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就有35萬家,占到將近4/5,而且法制和自律意識不強。
酶抑制法僅僅適用于基層初檢,起到有限的警示作用。發現超標現象時,必須用標準方法復測和確證。即使不超標也應按比例抽樣,用可靠的方法復測和確證,決不能只依靠酶抑制法的農藥殘留速測儀。
說實話,當前酶抑制法在我國僅僅是不得已而采用的速測法。要真正實現從源頭上進行監控,只有發展快速篩查檢測技術。為此,政府有關部門必須盡快修訂應用酶抑制法檢測農藥殘留的標準。
令人感到特別高興和欣慰的是,衛生部起草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辦法(草案)》從4月30日起向社會公布并征求意見。我們衷心地期待,整合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標準能夠與時俱進,跟上民眾食品安全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的步伐,真正成為老百姓食品消費的“保護神”,讓地溝油和毒豇豆等危害健康的有害食品永遠在消費者的餐桌上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