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買食品,幾乎已經找不到不加任何添加劑的食品了。
記者從超市購買一袋五香牛肉,仔細翻看上面的標識,除了牛肉之外,就是一大串的添加劑。記者細數了一下,增味劑、水分保持劑、紅曲紅、增稠劑、酪蛋白酸鈉、乳酸鏈球菌素、亞硝酸鈉,多達七種。一袋名為“強化營養麥心粉”的面粉,除了麥心粉,還添加了維生素、賴氨酸等七種營養素,讓人感覺買的好像不是面粉,而是“藥”。
我們不否認,現代食品工業離不開食品添加劑。而目前,由于企業管理不規范以及一些管理部門監管不到位,企業任意擴大食品添加劑的范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十分普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糕點企業人士向記者透露,盡管國家標準規定了各種食品添加劑的用量,但是企業管理很松,往往抱有“多添加則更保險”的思想,超量加入防腐劑、乳化劑之類的添加劑。工人憑感覺隨意添加,并沒有正確的計量。部分企業在生產中,沒有正規的配料單和配料復核制度。在現場配料時,不正確計量,而是采用模糊的概念,如幾勺、少許等描述。
更有甚者,一些企業竟用工業原料代替食品添加劑。各種極其便宜的化工原料被發現可以輕易地改變食品的色、香、味,欺騙人們的眼睛、鼻子和舌頭,因而被用于食品中。
為何有人不按標準肆意濫用食品添加劑?為何有人把工業原料加到食品中去?其背后是一只巨大的利益之手。加了不該加的東西、濫用了允許加的東西,可以使自己生產的食品成本更低、外觀更好、口感更適、賣價更高、保存更長,其目的都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商業利潤。在這些行為中,即使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也都變成了“利潤添加劑”。
而一些企業和一些不法商販之所以肆意濫用食品添加劑,與我們的監管不到位不無關系。據了解,目前我國共有兩千多種食品添加劑,但僅有200多種制定了國家和行業標準。沒有標準,依何監管?超量、違法加入添加劑的行為有了可乘之機。
其實,食品安全關系到每一個人,不分生產者和消費者。肆意濫用食品添加劑,禍及的不只是別人,還包括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