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空白的《輔食營養補充品通用標準》(GB/T 22570-2008)在我國開始正式實施。這意味著被專家認為是“農村需要、貧困農村更需要、救災應急也需要”的嬰幼兒輔食營養包(以下簡稱“營養包 ”)從本月起擁有了法定名分,可以不再借助紅頭文件的特批局限在試點地區使用,低成本地向目標人群提供高營養素密度的輔食補充品已成為可能。
據了解,《輔食營養補充品通用標準》將“輔食營養補充品”定義為“用于在6月~36月齡嬰幼兒輔食中添加的含高密度多種微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補充品,其中含或不含食物基質和其他輔料。”
可解嬰幼兒燃眉之急
嬰幼兒營養不良是我國當前比較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由于生長發育迅速的特點和存在特殊喂養問題,嬰幼兒容易發生多種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的問題,可導致微量營養素缺乏病。2002年全國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發現,維生素A缺乏、缺鐵性貧血以及鈣缺乏等是嬰幼兒最常見的微量營養素缺乏病;同時,城鄉嬰幼兒在蛋白質、維生素B2、維生素A、鐵、鈣的攝入量上存在著較大差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蔭士安指出,我國0~6個月的嬰兒母乳喂養率目前能到達70%以上,6個月以上嬰兒開始攝入輔食,但我國城鄉嬰兒輔食添加的時機與質量還存在諸多突出問題,如我國嬰幼兒輔食添加方面存在城市嬰兒過早導入多種輔食,而農村兒童通常過遲導入輔食以及添加輔食的質量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在開始添加輔食的時間上,農村要遲于城市半個月到一個月,西部農村地區開始添加輔食的時間還要晚些。蔭士安表示,應關注0~5歲兒童的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缺乏問題。
記者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了解到,目前正在實施中的山西輔食營養包項目、四川地震災區嬰幼兒營養干預項目、陜西眉縣嬰幼兒喂養和營養綜合干預項目所使用的“營養包”就屬于輔食營養補充品中的輔食營養素補充食品。以豆粉為食物基質的“營養包”可以提供多種微量營養素和蛋白質,提升家庭制作的嬰幼兒輔食的營養素質量,進而改善嬰幼兒的營養狀況。
以四川地震災區嬰幼兒營養干預項目為例,基線調查顯示,北川羌族自治縣和理縣嬰幼兒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長遲緩、低體重、消瘦問題,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急性營養不良,貧血患病率較高。項目中期檢驗結果顯示,通過“營養包”干預,嬰幼兒的營養狀況明顯好轉,取得了較好的營養干預效果。但是,此前由于缺乏相關標準,“營養包”只能以衛生部特批的形式在項目試點地區應用。
“制定《輔食營養補充品通用標準》,旨在規范市場上相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并確保此類產品在市場上持續、穩定地飽有,以滿足我國嬰幼兒、特別是農村地區嬰幼兒營養改善的需求,并非單一為了項目的實施。”該標準的起草人之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霍軍生研究員強調說。
巨大市場需求遭遇開發難題
及時合理地為嬰幼兒添加各種輔食和提高輔食的質量是降低嬰幼兒營養不良的重要環節,也由此造就了中國嬰幼兒輔食巨大的市場需求。有調查顯示,來自全國30 個城市的7萬個家庭的5歲以下兒童中,大約63%的孩子曾經吃過配方奶或配方米粉,有58%的孩子曾吃過配方奶,32%的孩子曾吃過配方米粉。
據了解,嬰幼兒配方奶和米粉的市場已經相當成熟。但是,由于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不同,這些嬰幼兒輔食產品目前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銷售,農村嬰幼兒的輔食仍然是谷類食物如大米、面粉、小米、玉米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級科技顧問陳春明教授說:“市售嬰幼兒輔食是全能量食品,售價高,農村家庭消費不起。要知道,貧困地區的家庭對于哪怕是幾分錢的差價也是敏感的。因此,必須發展多價位尤其是低價位的具有營養保證的嬰幼兒輔食產品。”
《輔食營養補充品通用標準》的出臺,讓有志于改善中國嬰幼兒營養狀況的企業感到鼓舞,但是,低成本滿足廣大農村嬰幼兒的營養素需求卻并非是標準一出,萬事俱備。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的困難是產品經銷不到最基層,賣不到最需要它的人群中,“分銷難不僅僅是企業的苦惱,也是政府和專家所面臨的難題”。某家生產輔食營養補充品的企業則認為,一類產品推出光靠科研和靠政府支持遠遠不夠,宣傳教育非常重要,急需政府在宣教上加大力度。
對此,陳春明表示,產品經銷市場推廣可以考慮和連鎖經銷商合作,給他們做一些宣傳培訓;此外,只要產品做得好,有強有力的數據支持,也可能吸引大規模的國際采購,例如,聯合國兒基會在哥本哈根的采購總部,就有可能為了世界上的援助項目進行相關的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