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1月份揭露仿瓷餐具存在安全問題后,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又與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聯合發布了北京大型連鎖超市及批發市場仿瓷餐具質量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送檢產品中,有80%違規使用了價格低廉、有毒有害的原材料。12月26日央視《新聞30分》欄目也以《變“色”變“味”的仿瓷餐具》為題,報道了劣質仿瓷餐具問題。
“98%的企業在無證違法生產”,“抽查樣品中八成違規使用了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其中包括部分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這真是“問題奶粉”余波尚猛,“有毒餐具”又被曝光。每一個此類事件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更為驚人的無良行業潛規則,比如摻入三聚氰胺冒充蛋白粉,比如使用有毒材料制造仿瓷餐具。
令人費解的是,既然能成為全行業的潛規則,自然不可能密不透風,要不然媒體和民間組織也不可能獲取調查線索,可為何質檢部門卻從不知情?這到底是“坐等媒體曝光”的監督乏力,還是“事情不鬧大不查處”的敷衍塞責?
就以有毒餐具事件為例,正規仿瓷餐具的經營者陳杰,此前已經實名向多個部門舉報,“就在前不久,我們還向浙江省質檢部門舉報過,但目前沒有任何回復”;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與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11月份已經揭露過仿瓷餐具存在安全問題,卻因為沒有更多媒體跟進報道,也沒引起質檢部門的關切;更讓人不敢相信的是,明明使用了有毒材料的仿瓷餐具,送至國家級檢驗中心檢測,卻被認定為合格。
人們不禁想問:質檢部門對食品安全是不是太不敏感了?要知道,像有毒餐具事件,這可是在中央三令五申強調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呀。民間實名舉報不能撼動無良行業的潛規則,“問題奶粉”事件似乎也沒能增強質檢部門的敏感意識,難道非要等到媒體大量報道并產生重大影響后,有關部門才愿意行動起來嗎?
事實上,無良潛規則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因為不可能全行業的經營者和知情者都同時陷入無良。只要市場競爭仍然存在,只要質監部門足夠敏感,就不愁不能讓無良潛規則大白于天下。正規經營者、良心未泯的業內人士,都會成為捅破無良潛規則的中堅力量。不怕沒人來捅破無良潛規則,就怕質監部門的不敏感讓正義者的努力白費。
食品安全大于天,質檢部門責任重大。對食品安全可能存在的問題,質監部門應該“寧可信其有”,對各種來源的舉報線索高度重視,及時展開有力度的市場抽查和產品檢測,并定期向全社會發布近期抽查事項和檢測結果。媒體曝光不應該是捅破無良潛規則的必經程序,更不應該是惟一途徑。
□舒圣祥(浙江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