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們記住了一個化學名詞:三聚氰胺。
從此之后,它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魅影:奶粉里有它,牛奶里有它,餅干里有它,現在連雞蛋里也挑出了三聚氰胺。不知我們脆弱的神經,還能經受幾回如此高頻度高強度的挑戰。
何況,除了三聚氰胺風波之外,我們還同時面對著“蛆柑”風暴的困擾,以及一些餐飲業“潛規則”,如“一盆水至少洗幾百個碗、洗菜其實只是過水、鹵水一年才換一次、臭肉爆炒或糖醋炒以后上桌”。不知類似的“潛規則”還有多少,僅耳聞目睹的,已讓我們極度震驚,乃至生出一絲絕望。
記得三聚氰胺幾乎一夜之間,闖入我們的生活,并將相關慘痛的記憶永遠烙印在我們心靈深處。之后它改頭換面頻頻登場,讓人防不勝防。比如這次雞蛋風波。專家表示,三聚氰胺混入雞蛋,問題出在飼料上。食用過問題飼料的雞,它的蛋和內臟,都可能有三聚氰胺殘留。(10月29日《京華時報》)奶粉風波時,精明的房產商,打出“買一套房子,送一頭奶牛”的廣告。照此邏輯,我們要想吃到一個放心的雞蛋,是否也要親自養雞,甚至連雞飼料都得親自配制呢?
這雖是句玩笑,可也提醒我們,妥善解決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已迫在眉睫。欣喜的是,《食品安全法草案》目前正在緊張討論中。我們期待,法案能汲取三聚氰胺風波的經驗教訓,強化政府責任改進監管方式,堵塞現已暴露出來的漏洞,從法律層面促成真正有效的食品監管體制。
當然,歷經蘇丹紅、三聚氰胺歷練的國人也不會樂觀到,以為一部法案就能一勞永逸地修復所有的漏洞。因為,不少案例表明,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食品領域的問題,很多都是疏于監管履職不力,或是因為有關部門不及時主動公開信息造成的。比如三聚氰胺風波,是典型的監管不力;而“蛆柑”事件,則應歸咎于信息不對稱、信息被動公開等問題。對此已心生恐懼的消費者,或許在以一種消極觀望的態度,來反對行政失職對他們造成的生理或心理創傷。這或許不夠理性,但卻又是他們目前唯一能做的無聲抗議了。
我們知道,只有從制度源頭堵死一切漏洞,才有望根治這種無緒和混亂。我們寄望《食品安全法》能盡快消弭此前的種種創傷,但前提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只有如此,吃雞蛋須親自養雞自配飼料,才能真的只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