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結石嬰兒”頻頻在內地出現:甘肅省蘭州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醫院泌尿科連續收治了14例患有“雙腎多發性結石”和“輸尿管結石”病癥的嬰兒;南京也發現10例嬰兒腎結石案例,病情嚴重的已轉至上海治療。湖北省同濟醫院小兒科也收治了三名分別來自河南、江西和湖北患有腎病的嬰兒。家長們反映孩子們出生后一直都在吃名為“三鹿”牌的奶粉。此前,還有山東、甘肅、安徽、湖南等地的家長告訴湖北的記者,稱自己孩子也吃該品牌奶粉,出現類似癥狀。目前尚不知患兒所使用的奶粉是否為假冒偽劣產品。河北三鹿集團傳媒部對記者表示,已派出工作人員赴甘肅調查,當地質檢部門對該集團奶粉的檢驗顯示沒有質量問題。
雖然案件的真相尚未大白,但相信人們對當年發生在安徽阜陽的大頭娃娃事件記憶猶新。國內研究泌尿結石的權威專家、南京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導師、南京鼓樓醫院泌尿科外科孫西釗教授表示,這一疾病與前幾年安徽阜陽發生的奶粉所致的大頭娃娃事件相比,后果更嚴重。因為它容易導致患兒的急性腎功能衰竭,若搶救不當或不妥當,會導致嬰兒的死亡。人命關天,有關部門應該密切配合,及時啟動各種應急程序。
首先,有關部門應該盡快查明原因并向社會公布真相。案例中有一對雙胞胎,喂母乳的沒事吃奶粉的患了腎結石。如果腎結石是先天性的,那么雙胞胎姐妹都會患上,但此例可以排除是家族史,基本上可以判斷和喂養方式有關。同時,各地都發現同樣案例,并且都指向同一品牌的奶粉,因此,此病基本上可以排除水土、環境等“地方性外因”,而同樣指向食源性原因。因此,衛生監督、食品安全都部門應該盡快分析是否是奶粉配方成分失當引起嬰兒的代謝問題。
其次,鑒于此病平時癥狀很輕難以發現,被發現時往往病癥基本上都到了中晚期;也鑒于此病時難于診斷(9月11日《揚子晚報》報道:權威專家孫西釗教授發現,這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結石。他告訴記者,這10年來,他在鼓樓醫院一共分析過來自全國各地的結石成分,共4710例,卻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病例,而且都發生在尚在喝奶的嬰兒身上。由二水尿酸和尿酸銨混合形成的這種結石,在普通的X片子上根本看不到,只有在B超和CT上才能看到,一些小地方的醫院根本判斷不了),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該本著“一切以人的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為重”的原則,在原因查明之前及時公布信息,讓一歲以內兒童的家長周知,注意觀察孩子的早期癥狀;如果孩子長期服從該品牌奶粉,應該提請家長注意,必要時啟動相關孩子的身體健康檢查,由衛生部門組織有足夠經驗和能力的醫生和醫院進行,費用暫時由政府埋單,等真相大白后向相關企業追賠。
鑒于全國已多處發現此案例,不排除其他地方也有相關病例,信息公開的范圍應該是全國而不是上述具體地區。
如果最后真相大白,與該病與具體的企業產品質量無關,有關部門再啟動相關程序,用政府公信力挽回企業信譽。當務之急,是全面公開現有信息,確保公民的知情權和生命健康權,而不是把企業利益置于公民生命安全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