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喝瓶裝水的消費者可能會有一個印象,有的品牌水零售價是1元/瓶,而有的品牌水卻要1.5元/瓶。對于這個差價,很多不明真相的消費者都有疑問。事實上,差價背后,則是國家有關瓶裝水的標準監管的缺失。不少商家借用一些業內人士都難以理解的概念來混淆消費者。
大多不標注水源地
市場零售價1.5元/瓶和1元/瓶的水并非沒有區別,它們的水源是有很大區別的。
連日來,記者在多家零售商店發現,像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的冰露、頂新集團公司生產的康師傅等凈含量為600毫升/瓶的瓶裝水,其市場零售價一般在1元左右。而農夫山泉瓶裝水,雖然凈含量僅為550毫升/瓶,但市場零售價一般都在1.5元左右。
一些零售店對這些水的區別并不清楚,只表示貴有貴的道理。對于這一點,農夫山泉相關人士認為,公司的水之所以貴,主要是因為每瓶水都是在長白山、千島湖、丹江口等水源地灌裝。不過,記者了解到,在“中國礦泉之城”的長白山靖宇縣,除了農夫山泉2002年在此建廠,娃哈哈的子公司也落戶這里,2006年康師傅也宣布在此投資建廠。
有業內人士透露,很多廠家之所以宣布在靖宇縣建廠,并非真正為了爭奪水源,而是為了制造炒作噱頭。記者根據該人士提供的線索發現,包括康師傅、娃哈哈、統一、樂百氏、 冰露在內的多數品牌瓶裝水均未在包裝上標明水源地。
醫藥新聞網的張先生透露,其實,這些未標注水源地的品牌大多是取源于自來水。對于這一點,尚陷“標簽門”事件的康師傅,其水源問題就被公眾質疑。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公關部張若楠給記者的答復也未否認這一點。
借概念吸引消費者
事實上,廠家之所以借助水源這個噱頭炒作,主要是之前的概念戰已難以在市場上“標新立異”,吸引消費者。
據業內人士透露,有關瓶裝水的概念特別復雜,一般消費者難以區分。最初,瓶裝水進入市場時,借助“飲用純凈水”的概念切入。當時,飲用純凈水宣稱的概念是通過各種化學和物理的手段對水進行處理,達到除去水中有害物質的目的。
這個概念推出后,引起業內質疑。國家質檢總局網站上公開披露,這種飲用純凈水雖然達到去除有害物質的目的,但同時也除去了或大大降低了水中其他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據國家質檢總局網站上披露,目前,瓶裝水產品類別包括礦泉水、純凈水(含蒸餾水)及飲用水等。其中,市場上以礦泉水和純凈水為主。
不過,有一些品牌打著“飲用天然水”的概念,宣稱水源來自深層地下水,不僅沒有有害物質,而且還有天然形成的礦物質元素。這類品牌瓶裝水所宣稱的概念很容易讓人將它和國家質檢總局定義的“礦泉水”畫上等號。
與此同時,還有的品牌為了“標新立異”,干脆另辟蹊徑,打出“飲用礦物質水”的新概念。宣稱飲用礦物質水不僅對水進行了除害,還人工添加了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元素。
標準難管瓶裝水
“礦物質水、天然水、礦泉水中雖然都含有礦物質,但只有礦泉水有國家標準。”7月1日,中國礦業聯合會礦泉水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廖雷如是透露。
據介紹,目前《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GB8537-1995)規定,我國瓶裝飲用礦泉水的生產必須經有關單位批準,并在產品標簽上標明礦泉水水源地的名稱及通過國家(或省)級鑒定認可的批準號。同時還應該標明礦泉水的特征性界限指標、pH值、溶解性總固體等含量范圍,同時應標明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若含二氧化碳,是天然存在的還是人工加入的。
業內人士透露,雖然國家對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有規定,但對于類似“天然水”、“礦物質水”等概念的瓶裝水則顯得力不從心。
“礦物質水和我們熟知的礦泉水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中的礦物質含量和天然礦泉水根本沒法比。”中國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專家趙飛虹告訴記者,目前礦物質水并沒有國家標準,其礦物質添加種類和添加量也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到底對人體有沒有益很難說。
7月4日,農夫山泉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夫山泉是“天然水”,目前并沒有相應的國家標準。其中來自千島湖的瓶裝水是按照浙江省飲用天然水地方標準生產的。對此,浙江省質監局標準化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礦泉水的水源必須是深層地下水,而天然水還可以采用水質很好的湖水、井水等,同樣含有豐富的天然礦物質,但有可能并未達到礦泉水國家標準中的某些特定指標。”
7月6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飲料標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飲用瓶裝水中只有飲用礦泉水和飲用純凈水已經制定了國家標準,其他的包括飲用天然水、飲用礦物質水等均未有國家標準,只是執行企業標準。記者追問:“沒有標準,是否企業可以隨意炒作概念噱頭?”工作人員回答,目前國家質檢總局對除飲用礦泉水、飲用純凈水外的其他“水種”還未有監管。
國家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7月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標準委決定對《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修訂,標準草案已上網征求意見。不過,記者注意到,草案仍然沒有對類似“天然水”、“礦物質水”等概念的瓶裝水有相應的規定。
本報記者 夏文 實習生 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