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7日電(記者董峻)目前世界市場稻米實際價格達到19年來最高點,小麥價格創28年來新高。各國為保障本國糧食供應及控制通貨膨脹,紛紛采取限制糧食出口、鼓勵進口的措施。在國際市場糧價飆升的同時,中國國內糧食市場價格顯得相對平穩。農業部部長孫政才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關鍵是在于“手中有糧”。
“手中有糧”:著力構建確保糧食安全長效機制
據孫政才介紹,目前我國糧食儲備充裕,庫存消費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大米庫存量4000萬至5000萬噸,完全能自給自足。
“去年以來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但相比較而言,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恢復性的、合理的、溫和的、結構性的和可控的。”孫政才表示,2007年我國糧食價格比上年上漲6.3%,今年3月份同比上漲6.8%,其中,大米、小麥價格一直比較平穩。而自3月份以來,肉、蛋、菜、糧食等價格月度環比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或小幅波動。
孫政才說,當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市場預期相對平穩,這主要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著力構建確保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把穩定發展糧食放在突出位置,連續下發5個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1號文件,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有效調動和激發了各級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連年增產。
2007年,糧食總產達到10030億斤,實現了自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四年增產,棉花、糖料產量達歷史最高水平,蔬菜、水果等其他經濟作物穩定發展,生豬、奶業生產扭轉一度下滑的趨勢,牛、羊肉產量較快增長,漁業生產穩定發展。
夏季糧油生產形勢:總體較好
今年1至2月,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發生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農業受災范圍廣、強度大、時間長、品種多,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困難和持續性影響。這場災害是否會對夏糧收成乃至全年糧食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孫政才表示,目前農業和糧食生產進展順利,夏季糧油生產形勢總體較好。
孫政才說,面對當前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高度重視農業和糧食生產。國務院在年初預算大幅增加基礎上,又出臺十項重要政策措施,再增加投入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等“四補貼”規模達950.63億元,比去年增長85%。
“各地區各部門對落實中央政策和部署抓得緊,抓得實。各級農業部門更是一刻也不敢掉以輕心。”孫政才表示,農業部已確定,力爭夏糧再獲豐收。小麥畝產要在去年307.7公斤的基礎上再提高1%,夏糧產量保持在2300億斤以上。同時,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確保今年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去年15.83億畝的水平,力爭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
目前,全國夏收小麥面積略增,長勢良好,一、二類苗比例高,夏糧再獲豐收有基礎;夏收油菜面積增加,由于災后恢復措施及時到位,加上光溫條件較為適宜,苗情轉化明顯,如果后期不出現大的災害,油菜子總產可望與去年基本持平。糧食意向種植面積穩定,據調查,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可望保持穩定,其中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均略有增加。
確保始終做到“手中有糧”:須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孫政才說,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是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國還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人口大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發展階段,雖然農業發展不斷取得巨大成績,但農業基礎仍然脆弱,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產品在數量、結構、質量上的要求不斷提高,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難度越來越大。
從近期看,今年農業和糧食生產要在去年高起點、高基數的基礎上實現穩定發展,面臨的困難多、壓力大、任務重,可以說是形勢嚴峻,挑戰空前。主要是自然災害不確定性增加,農資價格漲幅過大,種糧效益下降,部分地區糧食流通不暢,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從長期看,一方面需求迅速增長,口糧、飼料用糧、工業用糧都將增長。過去10年我國人口凈增加9000多萬。目前到鄉鎮企業就業和外出務工的農民有2.26億人,過去這些人在農村種糧、養豬,現在到城市務工,需要買糧、買肉吃。另一方面供給制約因素很多,主要是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糧食播種面積繼續擴大的余地越來越小,單產水平繼續穩步提高的難度加大,農業特別是種糧比較效益低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孫政才表示,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穩定發展,關鍵是要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各級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統籌兼顧抓好其他主要農產品生產。為此,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采取綜合措施,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對農民的補貼,努力構建保障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