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我國的產茶大省,產量居全國第三,尤以滇紅茶久負盛名。但是在綠茶當道的時代,云南茶產業談不上耀眼奪目。直到進入21世紀,沉睡了幾百年的普洱茶異軍突起,云南茶葉市場也挾普洱茶之威,開始急劇升溫。追隨這一現象,一些文化學者走進云南,去普洱茶的故鄉尋根。
越陳越香的貢茶
近年來,普洱茶因為具有保健、美容、減肥等功效銷量猛增,風靡全球,因此關于普洱茶的各種論證也聲音漸起。對普洱茶,社會上有各種說法,較為普遍的一種觀點是普洱茶是以古時普洱府(即今天的思茅市)命名,因為普洱府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地。近年來,經過茶葉專家研究考證,普洱茶的定義也有了比較統一的說法:普洱茶是以云南南部瀾滄江沿岸的大葉種曬青茶,經過加工和發酵包括長期自然陳化的發酵茶。
說起普洱茶,在茶鄉普洱哈尼彝族自治族縣還流傳著一個古老動人的故事。清朝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濮氏茶莊,祖輩都以做茶為業,該茶莊的茶葉遠銷緬甸、西藏等地。由于他們生產的茶質量好,因此被指定為貢茶。一次,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為貢茶,要求該茶莊的茶葉由濮莊主和當地官員一起護送進京。臨走時,濮老莊主病倒了,于是便吩咐其子濮少莊主與普洱府的羅千總一同進京獻貢。
馬幫馱著貢茶,風雨兼程趕往京城。經過一百多天行程,馬幫終于在朝廷限定的日期內趕到京城。當送茶人在客店稍作休息準備進宮的時候卻出了意外,他們在解開茶馱驗看時發現,茶餅全變色了,濮少莊主及羅千總意識到大禍臨頭了。
店主聽說客棧住進了云南來京城送貢茶的馬幫,感到好奇,于是他就悄悄拿了一塊茶餅,撬了一塊放進碗中,用開水泡后,頓時湯色明亮,香味撲鼻,飲一小口,滿嘴香氣,回味無窮。店主這邊正喝茶,突聽得外面羅千總大叫,不好了,莊主上吊了,店主趕緊放下手中茶杯跑了出去,濮少莊主得救了。
濮少莊主醒來后,又欲自尋短見,被店主一把拉住。店主得知濮少莊主自殺的原因后,便說:“這貢茶沒有壞,好得很,又香又甜。”濮少莊主和羅千總喝了后,也感覺甘醇爽口,身舒眼明,便決定將此貢茶送往朝廷。乾隆皇帝收到貢茶后,叫皇室沖泡一壺,品后頓感其味與其他茶葉大不相同,問此茶何名?濮少莊主和羅千總當時嚇得“撲通”一聲跪下,以為皇上要降罪。這時旁邊侍從應道:“此茶為云南普洱府所貢。”乾隆聽后大聲道:“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接著,乾隆重賞了普洱府羅千總一行,同時下旨要求普洱府每年都要進貢普洱茶。自此,“普洱茶”名揚天下。
古樸獨特的茶文化
人類飲茶有2500多年的歷史,而把茶葉加工制成茶餅、茶團、茶磚距今也有1700多年。
普洱茶的加工制作,不同歷史時期也各不相同。傳統普洱茶的加工,主要由茶莊茶號制作加工,民間加工制作的多為散茶,其工藝主要經過殺青、揉捻晾曬、篩選幾道工藝。傳統普洱茶的品種主要有圓茶,也叫團茶或人頭茶,磚茶,緊壓茶,沱茶,竹筒茶等類型。
茶農們到大山里的古茶園采摘茶葉,用鐵鍋炒茶(殺青),然后輕揉,再殺青,放在簸箕或竹篾笆上曬開后就可食用或出售。有時他們將殺青過的綠茶葉揉成大小不一的茶團或放到竹筒里制成一筒筒竹筒茶,有時也會壓成一塊塊的茶磚,做法不同,但都以散茶制作為主。
自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生產至今。傳統普洱茶都是以上好的茶葉為原料,放入蒸鍋中將茶葉蒸軟,然后放入一個布帶中經輕揉后,放入壓制茶餅的石磨模 具,用人工的雙腳來回在石磨上碾踩,如此這般經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傳統普洱茶都以產于當地的一種筍葉作為包裝,這樣具有防潮、易散熱,不易破損等特點。包裝時每7個圓茶餅包為一筒,因此很多人都把這種茶稱為普洱七子餅茶。
普洱茶在漫長的發展歲月中,一些茶人和茶商,巧妙地將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發明生產了具有現代特色的普洱茶新品種,如普洱象棋茶、屏風茶、生肖茶、紀念茶等。這些普洱茶新品種不但外形看好,而且還是普洱茶收藏愛好者首選之物。
在思茅少數民族的生活中,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組成部分。生活靠茶,祭祀要茶,會友敬茶,送禮以茶為貴,聘禮也是茶,可以說他們每一天的生活都離不開茶。
祭茶神、茶祖,是生活在普洱茶區各族人民比較濃重的祭祀活動,至今已不知流傳了多少年。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群眾,每年春茶開采前,都要在茶林里選擇一棵比較古老的茶樹,進行祭茶樹、祭茶神活動,以乞求茶葉豐收。思茅的祭茶祖活動,自乾隆年間一直到民國末年,每年農歷6月19日都要舉行祭茶祖活動。神臺供奉陸羽、諸葛亮的神像,廣大市民及來自四方的茶商及制茶師都前來祭祀,在神像前恭讀祭文,演奏“洞經音樂”,十分熱鬧。
新人結婚,在思茅的少數民族中有吃糖茶的習俗。即新郎新娘要用糖茶水敬老人、長輩和親人,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人死了埋葬時,參加葬禮的人要在口袋里裝上茶葉和大米,以示邪惡不侵。
居住在思茅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種茶、制茶、飲茶的歷史中,形成了各具民族獨色的飲茶方式和習俗。哈尼族,有烤茶、土鍋茶;傣族有土罐茶、竹筒茶;拉祜族有燒茶、烤茶和糟茶;佤族有鐵板烤茶和擂茶;彝族有烤罐茶、鹽巴茶、油茶;布朗族有酸茶、生茶、竹筒茶。各少數民族這些飲茶習俗,都是由于他們居住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形成的。如傣族、布朗族人多居住在壩區或半山區,這里氣候較熱,因此他們喜歡喝酸茶、生茶、竹筒茶;彝族、拉祜族人多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氣候偏冷,故這里的人喜歡喝鹽巴茶、油茶、糟茶。這些古樸的茶俗,一直流傳至今。
悠悠茶馬古道
思茅的茶馬古道,也同名揚四海的普洱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普洱茶因茶馬古道名揚四方,茶馬古道也因普洱茶不斷伸向遠方。
茶馬古道,因多為石頭砌成的五尺寬便道,古時稱五尺道。據史科記載,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在思茅設總茶店;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政府在思茅設廳;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列為朝庭貢品。思茅普洱便自然形成了普洱茶生產、加工、交易的中心集散地,各地旅商、各路商賈、四方馬幫云集思茅,通向思茅的馬道也被稱為皇家大道。
過去馬道、茶路、馬幫大道,就是今天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在歷史上就是馬幫馱運茶葉進行交易通過的重要大道。
由于思茅是普洱茶的種植、加工、銷售的散集中心地,因此由思茅市通往四方的茶馬古道就達五條之多。
一是昆洛官馬大道。即昔日從昆明經普洱、思茅,到勐海、打洛,直達緬甸、泰國等東南各國,這條道被稱為“官馬大道”,也稱“前路”茶馬大道。
二是西藏茶馬大道。西藏茶馬大道,也稱“滇西后路茶商道”,是一條思茅、普洱連接西藏以茶互市,以銷運普洱茶為主的茶馬大道。
三是普洱易武茶馬古道。普洱易武茶馬古道,是經普洱、思茅通往勐臘、易武、倚幫、革登等普洱古六大茶山的茶馬古道,每年都有大批茶葉運到思茅、普洱茶莊加工后銷往各地或送往京城。
此外還有經普洱、思茅、瀾滄、直至緬甸的普洱瀾滄茶馬古道及江城進入老撾、越南的普洱江城茶馬古道。
這些茶馬古道,在現代化的建設中,大多已被損壞,或改作他用,現在當地政府已將殘存的茶馬古道進行修復,成為人們旅游的去處。走在茶馬古道上,仿佛還能聽到昔日悠悠的馬幫駝鈴聲。
在思茅通往各地的五條茶馬古道上,為方便南來北往的馬幫歇腳住宿,當地群眾設立了不少馬店和驛站。
為弘揚普洱茶,做大做強茶產業,思茅市從1993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中國普洱茶葉節。今年第八屆中國普洱茶葉節暨“普洱貢茶回歸普洱”儀式將于4月8日~11日在思茅市舉行,從此時起思茅市將更名為普洱市。屆時,國內外茶商茶人將集聚中國茶城思茅,參加斗茶、賽茶、茶藝比賽及茶葉經貿等活動。
為了規范企業生產,引導行業健康發展,云南省已經制定出臺了《普洱茶綜合標準》,包括《產地環境條件》、《栽培技術規范》、《加工技術規程》等,結合QS質量準入制度,從田間一直到存儲,到茶杯,到飲用前后,進行質量監控,保證了消費者都能喝到優質放心的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