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市中分局執法人員正在封存非法生產的甜面醬。
露天生產、無證生產加工作坊衛生難達標。
山東濟寧市 中分局工作人員在執法現場。
從國家質檢總局獲悉,自8月1日至11月30日,質檢部門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專項整治工作。此次專項整治的重點是廣大農村地區和城鄉結合部,尤其是開展食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百千萬工程”確定的食品安全問題或隱患比較突出的城鄉結合部和村鎮地區。
陳年舊病
食品質量問題成為農村揮之不去的痛。有調查問卷顯示,52.1%的農村消費者首先選擇“產品質量問題”是當前最嚴重的消費問題。其次是“假冒偽劣問題”和“價格問題”。除種子、農藥外,食品是讓農村消費者最不放心的產品。
農村食品小作坊生產經營的產品大多數是散裝的白酒、糕點、醬油、飲料、肉類腌制品、豆制品等。這些食品小作坊的存在,豐富了農村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城郊群眾的生活需求。但這些食品作坊基本都存在生產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產品質量不穩定、工藝落后、生產經營者責任心不強等問題。
按照我國傳統的生產方式,可以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生產的食品其實很多,尤其是豆制食品、醬油、醋、面粉等涉及到老百姓每天飲食的產品更是如此。小作坊的存在,客觀上在方便城鄉居民生活、促進就業、發展地方經濟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浙江的金華乳制品、蒼南鹵制品、余杭蜜餞等,這些食品加工行業已經形成區域特色,并在外界頗有名氣,是當地居民創收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社會發展,特別是老百姓對食品安全要求的迅速提高,完全按照傳統模式生產已經不能確保食品安全了。
“由于食品行業的特殊性,加上這些小作坊都存在著小、散、臟、差等問題,自身缺乏質量安全管理措施和條件,又不利于政府有關部門監管。”浙江省食品監管處副處長蔡志良說。云南省科技廳廳長龍江也表示,農村市場經銷的食品中,很多是自產自銷,其中散裝糕點、散裝熟食、散裝干果、散裝酒比例很高,很多商品沒有標注保質期,沒有保鮮措施。
一劑猛藥
2007年7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就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工作舉行新聞發布會,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司長鄔建平表示,近日質檢總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工作的意見》,提出了“監管、規范、引導、便民”的工作原則,強化了一系列監管措施,重點突出了三項基本監管制度:一是基本質量安全衛生條件改造,達不到基本條件的必須在規定期限內進行改造,否則不得生產;二是限制銷售范圍,小作坊生產加工的食品銷售范圍不得超出縣級行政區域,嚴格限制在商場、超市銷售;三是公開承諾,小作坊必須向社會公開承諾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濫用添加劑,不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產品不進入商場、超市銷售,不超出承諾區域銷售,確保食品最基本的安全衛生。
鄔建平說,通過我們的工作,力爭到“十一五”末期,使全國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數量下降50%,使生產加工假冒偽劣食品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據介紹,截至目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西藏自治區除外)共調查企業448153家,其中10人以下企業352815家,占調查企業總數的78.7%;證照不全的223297家,占調查企業總數的49.8%;無證無照的164149家,占調查企業總數的36.6%。主要產品是豆制品、大米、小麥粉、白酒、食用植物油等。以浙江省為例,全省近4.8萬多家食品生產加工單位中,固定工人在7人以下的約占87%,其中多數屬于小作坊。
近年經過整治,已有19424家小作坊停產或轉產,8814家小作坊被強制停產,19317家小作坊聯合、兼并,206739家小作坊簽訂了食品質量安全承諾書;通過幫扶指導,5385家整改后達到準入要求,已經獲得或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對5631家限期整改仍達不到要求的小作坊予以取締;對地處偏遠的農村地區,達不到市場準入要求且生產的食品與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經過各級質檢部門與地方政府共同研究,按照強化監管、限制銷售區域等措施,初步確定了允許有條件存在的小企業小作坊36699家;查處的無證生產和存在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的小作坊6726家。
政策導航
如何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同時引導傳統行業走向健康化、規模化發展,是當前擺在各級政府職能部門面前的一大課題。福建省廈門市的做法已走在國家質檢總局發布新規之前,原先一些小作坊已升格為正規食品生產商。有關人士介紹說,小作坊食品和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的主要區別在于,后者會清晰地標明廠名、廠址、售后服務電話、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而前者大多只有簡易包裝,甚至是“裸賣”,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很難向廠商索賠。
據廈門市各大賣場采購經理介紹,食品生產企業必須提供質量檢測報告、食品衛生證明等多項證書,方能進入大賣場銷售。上柜的食品還必須提取樣品,保留一段時間以備檢測。
采購商表示,一旦有關于該食品的投訴,商家可以先行撤柜,再要求廠家展開進一步調查處理。如果確認該食品確實存在質量方面的問題,不僅該批次產品全部退貨,提供該食品的廠家的其他批次、其他型號的食品也將被暫停銷售,直至問題原因被徹底查清并且得到完全解決。
商家們指出,絕大多數小作坊無法提供完備的質檢證書,因此根本無法進入大賣場銷售。某賣場副總經理林先生指出,小作坊提供的食品,質量水平較低,商家決不愿意為了少許利益,拿自身的品牌、聲譽去冒風險。
在政策的引導下,近年來當地已經有很多小作坊改善了衛生條件,建起標準廠房,獲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升級為較正規的食品生產廠家。在加大對故意制假等違法行為查處力度的同時,在對作坊主的質量安全意識教育和知識培訓,發揮職能優勢幫助作坊主改進生產條件,完善管理體系,向正規企業方向發展方面,河南省溫縣已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
“俺家祖祖輩輩都是做豆腐的,過去俺的豆腐作坊由于場地狹小,設備簡陋,工藝落后,一直形不成規模。去年,俺在縣質監局的幫助下,投資10萬元購置了磨漿機、甩漿機等先進設備,改善了生產環境,把小作坊變成了標準化的豆腐加工廠,不僅產品質量有了保障,生產能力也由過去的日產5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生意越做越紅火。”說起溫縣食品生產小作坊監管工作,趙堡鎮趙堡村的趙保軍深有感觸。
自去年7月份河南溫縣承擔全省食品生產小作坊監管試點縣任務以來,該縣結合產業結構特點,將20家“四大懷藥”食品和豆腐、面粉加工企業作為試點,多措并舉,在服務上下功夫,積極引導小作坊上檔升級,健康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該縣針對“四大懷藥”和豆腐產品小作坊的生產實際,從生產場所要求、質量管理職責、產品原料來源、采購質量控制、過程質量管理和產品質量檢查等方面,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考核驗收細則,為做好食品小作坊安全監管提供了科學依據。為確保監管到位,該縣質監局建立起了縣鄉村企四級監管網絡,縣局分區域設有食品監管員,鄉鎮設有食品協管員,村設食品信息員,企業設食品安全員,監管網絡信息互通,實現了對食品制假活動“早發現、早查處、早報告、早控制”的總體目標。
去年以來,該縣除縣政府投資110萬元建立食品實驗室和懷藥產品檢測站之外,20家試點企業都統一制定了規范的生產管理制度,僅焦作市偉康實業有限公司就投資3000萬元建起了新的懷藥加工廠,全縣食品質量得到了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