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將學生在17個市場和超市購買的蘑菇樣品送至工商系統的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檢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表示歡迎,但申明食物檢測程序要嚴格按規定進行,學生自采的蘑菇不能作為檢測樣本。
學生市場購買蘑菇送檢
近日,法大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所帶的研究生在市場上購買蘑菇準備檢測。昨天,何兵的學生與工商部門聯系,請其對蘑菇進行檢測。
昨天,何兵的學生楊帆見到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主任路勇,“對方表示非常愿意和我們合作”,楊帆說,何兵堅持一定要用學生購買的蘑菇作為檢測樣本。楊帆稱,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不接受這些樣本,他們會重新尋找第三方檢測機構。
此前,一些蘑菇樣品送到北京農學院“農業部都市農業(北方)重點開放實驗室”,希望實驗室檢測蘑菇中是否有熒光增白劑等化學物質。“實驗室說12日答復,但我們等不了這么長時間,還是希望能盡快得到一個科學、權威的檢測結果”。學生何旭輝告訴記者,有一些蘑菇有異味,像“裝修后的味道”。
工商稱可合作取樣檢測
市工商局相關人士表示,作為法定檢測機構,食品檢測有法定程序,抽樣廣度、檢測方法等須嚴格按照規定。一個地方抽取多少樣本,一個種類抽取多少樣本,如何封存等,都要按程序進行。路勇表示,工商部門歡迎何兵等人與工商局合作,雙方可同時到市場上,按照規定進行抽樣、檢測等,但如果不是按照規定抽取的食品樣本,則不能檢測,“出來的結果不具有法律效力,也是不能對外公布的”。
“蘑菇漂白”事件
★今年7月,北京小學生張皓在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高瑞芳指導下,對食用菌進行熒光增白劑檢測,樣品購自市區超市、郊區菜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地,共16種。張皓稱,實驗是按四川省的地方標準。在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研究室暗室365納米紫外光的照射下,發現12個樣本表面有熒光增白劑形成的光點。
★11月底,有媒體從北京西城區科技館得到張皓撰寫的實驗報告,“小學生調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報道見報,成為社會熱點事件。
★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通報對北京市場銷售食用菌熒光增白物質專項監測情況,稱在東城、朝陽、海淀、豐臺等區縣13家超市、市場共抽取132個樣本,其中有3個樣本檢出熒光增白物質,合格率為97.73%。
★12月3日,中國食用菌協會稱,他們已介入調查。調查結果是,北京市場上的食用菌絕大部分沒問題,部分問題樣品已經送檢。
學生抽樣過程
何兵的13名研究生在海淀、東城、西城、朝陽、豐臺、昌平的17個超市和市場隨機購買新鮮食用菌,包括平菇、口蘑、金針菇等七種常見品,每個菇種稱取一兩斤。據介紹,蘑菇樣品采集完全隨機,在各個方向都有一個采集區。蘑菇來源以露天菜市場為主,規模都不大,最大的采集點是一家大超市。
工商抽樣過程
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主任路勇介紹,檢測要考慮區縣分布、不同業態,批發市場、超市、商場等要有一定分布。執法人員和檢測機構人員一起抽樣,事前亮明身份。采樣情況寫入抽樣單,散裝食品裝采樣袋,不得用手接觸。一個樣品送檢,一個樣品備樣,都須貼封條,抽樣單需被抽樣人簽字確認蓋章。這樣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樣。
本報記者 賈卉一 袁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