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淘寶網對外宣布,在工商、公安、網監等政府部門指導與支持下,“誠信自查活動”第一階段勝利結束。
8月10日開始,淘寶網將對自查結果存有異議的會員進行第一次審核,系統結合人工排查后,將排查結果提供給自查結果存有異議的會員,協助這些會員完成自查。
淘寶網總裁陸兆禧對中國經濟時報表示,“信用炒作”是我國網絡零售行業誕生以來,第一次全行業同時面對的、傷及行業根本的“敵人”,“誠信自查活動”是年幼的網絡零售行業經歷的第一次“行業保衛戰”。
網上誠信商業價值巨大
我國的網絡零售行業起步晚、時間短。從2003年開始,隨著以淘寶網為首的網絡零售平臺出現,降低了網絡零售行業的技術、資金等門檻,使得行業發展迅速,并在2008年達到了千億規模。
在千億交易額中,淘寶網建立的以交易記錄為核心的誠信體系,成為國內網絡零售行業的事實標準,易趣、拍拍等平臺都沿用、承認淘寶網的信用機制,并提供相對應的信用度轉化表。
國內網絡零售消費者已經習慣于用紅心、鉆石、皇冠的數量來描述網店的可信度。先看信用度,再決定是否在這里消費,已經成為網絡零售消費者的共識。
在誠信基礎上,網絡零售行業日益獲得消費者認可,交易量每年均以超過100%的速度增長。
然而,正是由于 “誠信”的商業價值,一批不法分子打上了“誠信”的主意,開始販賣“誠信”,通過虛假交易方式來進行“炒信用”。
由于行業利潤較高、入市門檻較低,刷信用提升網店人氣的方式已傳遍互聯網,炒信用的公司和個人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尤其是在后期,炒信用的賣家越來越多,越來越急功近利,一個月刷皇冠,虛物一天刷上百個甚至上千個的不在少數。
一位曾經從事刷鉆業務的人士透露,“有些炒家一個月能有幾萬元收入。”
炒信用或將毀掉網購
“信用炒作”寄生于網絡零售行業,由于目前我國司法界尚缺少對“信用炒作”的具體處罰措施,“信用炒作”會隨時摧毀網絡零售行業:“假信用”首先蒙蔽了消費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同時,“假信用”對誠信賣家構成了不正當競爭。
而“假信用”更大的危害在于:如果假信用不能得到及時打擊,消費者一旦被“假信用”所蒙蔽,受害消費者將蒙受巨大損失,從而產生社會恐慌,打擊消費者信心,對我國網絡零售行業造成致命打擊。
同時,網絡商家一旦認為“假信用”可行,也會產生僥幸心理,試圖通過炒作信用這條“捷徑”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從而越來越偏離“誠信、勤勞、智慧”的經商原則。帶來的結果不僅是單一商家的經營、服務能力下降,還會導致網絡零售行業參與者整體素質的下降,阻礙行業發展。
目前對于“炒信用”行為,除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外,我國司法界尚缺乏司法定義,導致“炒信用”行為“經濟收益大、法律風險小”,僅憑企業力量,治理難度相對較高。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一旦“炒信用”行為得不到及時制止,將隨時可能摧毀網絡零售行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誠信。而一旦失去誠信,網絡零售行業將徹底失去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