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治理鏟除侵權,各方合作維護秩序
網絡商標侵權行為蔓延網購市場,已經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和商家的權益,同時也擾亂了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秩序。而網購時代商標侵權類型的多樣化與復雜化,則讓網絡侵權現象的審判及治理工作難度倍增。對此,有關專家認為,整治網絡商標權侵權行為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治理,需要社會各個部門通力合作、互相配合。
首先,相關法律制度亟待完善。今年7月1日,《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施行,這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規范網絡商品交易的重要舉措。但是,《辦法》的出臺并不能徹底解決電子商務中層出不窮的商標侵權問題。虛擬性、無紙性、交互性是電子商務的主要特點,這些特點一方面使得電子商務具有無可比擬的便捷性,但同時也給商標權案件的審理帶來了難題。有專家表示,在電子商務中,網絡服務提供者并不直接參與商品的生產、銷售或制造,因此一般不會發生因商品銷售而引起的直接侵權行為,其行為大多是間接性的。這種間接性幫助的性質,則要求法院必須通過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判斷來認定是否構成侵權。如此看來,相關部門還需要出臺專門的電子商務法規,以便有針對性地對網絡商標侵權行為進行治理。
其次,技術手段必不可少。面對眾多的網上侵權行為,單用常規的手段很難加以解決,因此,有關部門要不斷完善監管技術,建好網絡監管平臺。通過技術手段對網上信息進行常規巡查,對網絡侵權行為全力打擊,方可有效保護消費者與商家的利益。
第三,消費者與商標權利人也要強化維權意識。具體來說,消費者在進行網購的時候,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謹防掉入不法商家的陷阱;商標權利人也應積極調查取證,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當然,網購的交易平臺也責無旁貸,對于平臺上的網店及商家,也應認真審核,確認是否有侵權現象,并全力配合執法部門對不法現象進行打擊。總而言之,唯有各方合力,多拳出擊,方可完成整治網絡商標侵權行為這個系統工程,為消費者及商家打造一個良好的網購環境。 (本報記者 聶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