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虛擬的網絡到活生生的現實,由網民圍觀到進入調查機關視野……似乎每一起網絡揭貪事件都遵循著這樣一條軌跡。無論結果是確有其事,還是無中生有,2010年的網絡揭貪事件再次證明:網絡監督的力量正在放大。有專家指出,網絡巨大的能量既為揭貪提供了新的出口,但其“雙刃劍”效應也日漸顯現,監督權和隱私權之間如何做到平衡正成為一道考量人們的課題。
網絡成為揭貪的利劍
今年年初,“廣西這個局長日記啥都寫”的帖子出現在天涯社區。這份帖子以第一人稱、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廣西煙草系統一名干部疑似受賄、發生不正當男女關系的情況。
帖子一經發布,就受到不少網民關注。一些網民除跟帖關注此事外,不少網民還對這份帖子內容的真實性進行比對核實。網絡上形成的輿論漩渦很快在現實中得到回應。2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煙草專賣局黨組決定由紀檢監察部門介入調查此事。
后經調查,這名廣西煙草系統干部利用職務之便,在發包辦公大樓、辦公網絡建設等工程中,多次收受承建商賄賂款以及商品房等物品,經由檢察院立案偵查,這名干部于3月13日被批捕。并于近日被法院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
今年9月,一封針對廣東省茂名市副市長的舉報信瘋傳網絡。發帖者自稱是一名北京女記者,受這名副市長欺騙達7年之久,在發布的帖子中,她將這名副市長稱為“大騙子、流氓、大貪污犯”。隨后,廣東省紀委證實,這名副市長因涉嫌嚴重違紀問題接受組織審查。
11月14日,一位署名為“cctv9090”的網民在杭州19樓論壇發帖“發現醫藥回扣”,引發網絡圍觀。發帖者自稱在一輛公交車上撿到一個U盤,文檔中詳細記錄了今年2月至7月杭州市6家醫院、36名醫務人員上百次收取回扣的詳細清單。發帖者以圖片形式將醫院名稱、醫護工作人員的姓名、具體醫藥器材名稱以及具體的回扣數額在網上予以曝光,一時間廣為關注。
網絡揭貪背后的民意力量
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岳曉華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手機等新的信息傳播平臺發展迅速,在網絡接入和手機終端的不斷普及下,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播報者,成為影響一定圈子和人群的“媒體”。無論是南京被網民曝光的“天價煙”,還是起于網絡的廣西“日記門”事件,都彰顯出在新的傳播手段和傳播形式下,網絡揭貪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岳曉華指出,以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公開和全民傳播格局,使得各種罪惡現象納入一種更加透明化、公開化、規模化的監督體系中,就反腐敗工作而言,無論是對于檢察機關的線索獲得,還是對于民間的正氣表達,都顯示出積極作用和良好效果。
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閉偉寧說,對腐敗現象進行監督,不僅事關政府、輿論的職責,也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另外,網絡具有虛擬性、匿名性的特征,這使得揭貪者處于一種相對“安全”的位置,這會有效減少他們的壓力,因而網絡揭貪成為不少人選擇的方式。
也有專家指出,自虛擬網絡引發并完成的反腐揭貪事件,往往會引起人們對于現實監管系統和部門的質疑,從而使民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認為真實社會中政府部門行政不作為、監管不力的“假象”。同時,過多負面信息的傳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會主旋律和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進而不利于良好社會輿論的形成,從而影響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網絡揭貪“雙刃劍”效應不容回避
然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隨著網絡揭貪事件不斷出現,“人肉搜索”大行其道,個人隱私隨意遭到侵犯;“跨省抓捕”時有發生,網絡的“雙刃劍”效應被放大。
有專家指出,一方面,網上不乏低俗之風,不少內容打著監督的旗號,進行誹謗謾罵和人身攻擊,尤其是聲勢浩大的“人肉搜索”,容易形成負面的輿論暴力;另一方面,如果有關政府部門消極對待網絡上的輿論洪流,很可能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極大的傷害。
岳曉華指出,網絡及全民參與的監督作用提升了民眾的監督權和話語權,有利于培育民眾權利意識和公民社會的形成。但由于網絡監督主體往往具有自發性、隨機性,甚至是盲目性的特征,從而在監督權的行使過程中會因過度揭露而造成對他人隱私權的侵犯;其次,網絡監督權的行使容易形成意見跟風或者觀點的一面倒,從而缺乏對人和事全面客觀的評價,形成矯枉過正的情況,不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實際開展和進行。
閉偉寧說,貪腐現象古今中外都存在,關鍵是有沒有一種約束貪腐的制度,以及杜絕貪腐的文化。我國目前遏制貪腐的機制有很多,但關鍵看是否能嚴格執行。此外,樹立一種杜絕貪腐的文化也很重要,要讓人感到干干凈凈的存在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有專家指出,網絡和其他事物一樣具有兩面性,但絕不能因噎廢食。如何避免消極面,最大限度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應成為社會思考的課題。(記者張周來 吳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