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常溫奶,還是喝巴氏奶?
目前,我國液態奶市場主要分為高溫殺菌的常溫奶和低溫殺菌的巴氏奶。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場圍繞新國標的爭論,與其說是南北奶業協會的標準之爭,倒不如說是主攻巴氏奶為主的城市型乳品企業與主攻常溫奶為主的基地型乳品企業的兩大陣營之爭。
在國際市場上,常溫奶與巴氏奶都有自己的流行區域,巴氏奶已在全球的奶品消費市場中風靡多年,曾是許多國家牛奶消費的主導產品。但當前,許多國家出于環保、低碳的目的,都在推廣常溫奶。例如英國常溫奶的市場份額只占了不到10%,在歐洲國家中是較低的。英國政府計劃在2020年讓常溫奶占到90%。
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一些歐洲國家基本上只喝常溫奶,常溫奶的市場份額比中國還高,例如比利時為96.7%,西班牙為95.7%,法國為95.5%,葡萄牙為92.9%
在中國,常溫奶占據超過70%的市場份額,巴氏奶占有率不到30%。而且,巴氏奶的增長速度緩慢,只有2%—3%,常溫奶、酸奶和含乳飲料增幅均超過15%。
至于巴氏奶和常溫奶孰優孰劣,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專門做過實驗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無論是鈣的吸收率、鈣對骨密度的影響,還是蛋白質的功效,二者都沒有什么大的區別。
事實上,2000年以前,在國內乳制品市場上,巴氏奶也曾經風靡一時,壟斷80%左右的市場份額。但由于巴氏奶對儲藏、運輸設備要求較高,價格偏高,加之保質期短,容易過期,而逐漸喪失了壟斷地位。
常溫奶逐漸上升至主導地位是因為中國國情。由于常溫奶具有保質期長、可以遠距離運輸等優勢,更適合在二線城市等地區推廣。而隨著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形成巨大的消費需求,在對鄉鎮市場的爭奪中,巴氏奶因為先天不足而逐漸被常溫奶所取代,以蒙牛、伊利為主的常溫奶企業逐漸開始向全國擴張,并建立起全國性品牌。(張小龍整理)
【巴氏奶】
采用巴氏消毒法加工的牛奶,以63℃加熱30分鐘或者72℃加熱15秒,將有害微生物殺死,把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保留下來。由于其熱處理條件溫和,巴氏奶的口感比常溫奶要好。不足是需要低溫冷藏,保質期也僅能維持3到7天。
【常溫奶】
在牛奶加工過程中,采用超高溫滅菌技術,即135℃至152℃高溫瞬間消毒殺菌制作的牛奶,能將牛奶中的細菌全部殺死。具有保質期長的優點,保質期在一個月或半年左右。
高標準當然是方向
中國乳業新國標因為兩項指標的變化——蛋白質和菌落總數,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也引起了消費者的關注。蛋白質關乎牛奶營養,菌落總數關乎牛奶安全。一個營養、一個安全,是牛奶質量的兩項重要指標。社會對此如此關心是理所應當的。
一杯牛奶,影響一個民族的身體素質。這是牛奶廠商廣告經常愛用的理念。也正因為如此,牛奶已成為千萬家庭中最普通的消費品。家長們最經常囑咐孩子的話,就是多喝牛奶。可以以此推理,牛奶的質量,也影響著人們身體的素質。
乳業新國標制訂的根本目的,正是為了保障牛奶產品的質量,促進企業的規范生產,使政府部門的監管有章可循,提升民族奶業的生產管理水平,最終目的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但此次乳業標準的爭論,卻引起了消費者對乳品安全的懷疑。事態的演繹與乳業新國標制定的初衷背道而馳。連專家也說,中國蛋白質和菌落總數標準的確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差距。
應該說,一個好的標準可以促進一個行業的發展,而一個有缺陷的標準極可能毀掉一個行業。三鹿毒奶粉事件的警鐘還在耳邊回響,乳品安全絕不容掉以輕心。乳業標準究竟是應向上看,還是應向下看,值得標準制定者深思。
向上看,喝牛奶的消費者利益最應該首先得到保護。公眾健康事關重大,不容許有半點含糊。牛奶生產標準不斷提高,不僅可以保護消費者,提高身體素質,還可以提高本國產品國際競爭力。
向下看,放松監管口徑,降低質量標準,是為了照顧中小奶農,以及產奶的“牛情”。有人說,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發,正是因為過去的生乳標準過分強調蛋白質含量,部分散戶達不到要求,才被“逼”造假。急于比照歐盟或發達國家的標準,步子邁得太大了,中國乳業才要垮。
然而,這樣的結論難免讓人質疑,“向下看”的乳品標準如何能激勵生產廠商提升產品品質?如何能促進中國從乳品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轉變?這種不是督促、協助乳品生產者提高喂養質量的標準,表面看來是用心良苦的監管方式,卻有可能延長我國奶業粗放式經營的時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果長期采用低標準,最終結果只能是被消費者所拋棄,在競爭中敗下陣來。靠百姓對質量標準的不知情來維護市場是不可能的。新國標之爭,今天不出現,遲早也會出現的。
中國乳業的重生之道,在于構建開放的市場環境,讓企業通過以質量取勝的競爭,贏得民眾信任。在制定行業標準時,必須在尊重消費者利益,尊重奶農利益的前提下,以科學透明的方式,建立起普遍遵守的行業規則。
當前,乳業新國標的制定確需考慮多種因素,但是與國際標準接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才是中國乳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才是中國乳業的希望所在。(新聞觀察員 郭麗君)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