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暴 不在素質在心理
新聞背景
9月10日,李陽在微博上正式回應之前的家暴傳聞并道歉,稱對妻子“實施了家庭暴力,造成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嚴重傷害,對孩子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我也向所有人道歉,我將深刻反省我的行為。”
家庭暴力發生在以教育出名的李陽身上,令很多人不解。其實,家暴與施暴者的學歷、名聲、經濟收入、職業沒有直接的聯系。作為心理學工作者,我們分析家庭施暴者的動機、情感和認知特點,是希望發現一些心理規律,幫助人們預防這類事件的發生。
家暴行為具有一種習慣性
情節之一 從8月31日開始,李陽的外籍太太Kim在微博上傳了多張遭“家暴”的照片,其額頭、耳朵、膝蓋等多處受傷、紅腫流血,膝蓋部分的舊傷已經結痂。9月4日,她在微博上說:“李陽,你需要幫助。家庭暴力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擔心我丈夫和我家庭的未來。你孩子需要她們的爸爸。我不知道怎么辦!”李陽后來承認,這不是第一次發生家暴沖突,之前也有過幾次,但這次是最嚴重的。
解析 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身體、精神、性等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心理學家分析其問題的嚴重性有3個指標:第一是痛苦程度,當事人的痛苦指數越高,心理問題越嚴重;第二是不可控制性,即心理問題越不能控制越嚴重;第三個是頻度,心理問題的發生次數越頻繁,結果越嚴重。
從這個角度說,家暴是很嚴重的一種心理問題,它的不可控制性,讓施暴者總能找到解釋的理由。實施家暴的人往往會說,事到臨頭就控制不住情緒,其實并不想對配偶拳腳相加,但事情趕到這步了,無名火就上來了。他們賠禮道歉甚至痛哭流涕,但沒過多久仍然會再度施暴。次數頻繁是家庭暴力行為的一個特點,因為家庭沖突幾乎每天都有,作為解決沖突唯一和終極手段的家暴也幾乎是經常發生的。家暴行為是習慣的、有記憶的,其解決沖突的方法能給施暴者帶來巨大的心理滿足,或者說,他們在生活中只學會了一種解決沖突的方式——以自我為中心解決沖突。
行為兩面派 對外人很謙和
情節之二 對于沒能在第一時間作出正面回應,李陽解釋道:“如果當時就回應,我肯定會失去理性,炮轟她。另外也是因為還有工作,在河北省有個幾萬人的演講, 演講完,就去了上海,給150名母親講家庭教育。”上課當天,各大報紙已經鋪天蓋地報道了家暴一事,但他還是硬著頭皮上完了4天的課。
解析 一些人憑想象認為,家庭暴力的實施者具有沖動的、無法遏制情緒的和幼稚的心理特征,他們平日傲慢無禮,缺少素養。像李陽這樣的名人,以幫助他人為職業,對學員和家長態度很好,難以理解他家暴的行為。
據我個人觀察,家暴實施者的一個典型行為就是內外有別,無論是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還是李陽,平時對外人態度都很好,行為舉止謙卑有禮貌,這與他們在家庭生活中的形象成了巨大反差。這說明,家庭暴力只是在特定環境中發生的、針對特定的人物(親人)的特殊行為,而不是這個人普遍的接人待物的方式。其行為的兩面性說明,家庭中的親人關系與外人的關系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家暴者的內心很好地區分了兩者。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