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吃飽吃好,而是更加關注如何吃得健康長壽,養生意識日益提高。
然而,中醫養生是一門科學,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吃什么補什么那么簡單的事情。為了讓公眾學會正確的養生方法,不被偽專家忽悠,近日,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特邀三位中醫專家,對養生答疑釋惑,并給眼下有點走偏的養生熱降溫。
三大成因催生養生熱
一段時間以來,為迎合大眾的養生訴求,電視臺養生類節目異軍突起,已經超過了上百檔,并占據著不少電視臺的黃金時段。
電視臺將各路養生專家邀為座上賓,引得很多人到點兒就坐在電視機旁,不但耳朵聽著,眼睛盯著,手里還拿筆記著,成為養生節目的忠實擁躉。
如果再稍加留心,便會發現,各大書店在最顯眼位置上擺放著的,都是有關健康和養生方面的書。
相關統計顯示,現在全國500家出版社中出版健康書籍的超過1/2,每年出版的健康書籍有1000余種;國人買書的投入每年增加比例為12%,而購買養生書籍的投入則每年增加25%。
養生這兩個字為什么會引發公眾如此大的興致?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科學普及部主任王奕認為,是三大成因催生了養生熱。
一是隨著國民素養的提高,老百姓的科學素養和健康素養也跟著提高;二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關注,追求健康長壽已成為共識;三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老百姓只好從其他渠道尋求強身健體的方法。
由于中醫提出治未病的觀點與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思想相吻合,于是,表面上看似簡單易懂、且成本投入相對較低的中醫養生,便獲得了人們的青睞。
追求健康長壽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用養生來維護自己的健康并沒有錯。但現在的問題是,由于許多人對養生缺乏正確的認識,結果養生不成反入歧途。
王奕分析指出,以往我們把過多的投入放在了醫療和治療方面,而在預防和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百姓渴望健康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盲目養生的現象難免會出現。他倡議,今后應該將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學科來發展,讓大眾懂得用科學的方法自我保護、自我養生,從而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
五個“偽中醫養生”問題
現在的電視養生節目實在太多,由于被一些養生專家給講雜、講亂、講煩了,同一個問題會出現若干個答案,于是,人們不免有些困惑:到底該相信哪位專家說的?
比如,有養生專家說菠菜豆腐可以同煮,黃瓜西紅柿可以同食,但又有養生專家說吃了就會出問題。是相信這位專家說的,還是相信那位專家說的?觀眾被搞得很是困惑,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會做飯了。
溫長路是國家中醫藥文化建設和科學普及委員會的專家,他認為,當前有五個關于養生的問題需要得到澄清,屬于偽中醫養生范疇,是造成老百姓養生意識混亂的重要原因。
一是偷梁換柱,把各種說法都塞到養生當中。
養生作為一門科學,是經過幾千年來人們從生活實踐中汲取的經驗和教訓,通過總結、篩選,升華到一定高度才形成的一種科學理念。
中國的道家和后來傳進來的佛教,以及民間都有很多養生理念,其中有很多正確的方法,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養生理念都符合科學,只有那些經過醫學家們提煉,符合老百姓的生活實際和習慣,對人體健康有利的才真正養生。
溫長路說:“現在的一些所謂養生方法,不是把過去文人著作中的一種說法,就是把老百姓的個案個例,一股腦兒拿來都冠以養生的帽子,根本不顧及人身體的個體差異。這樣來養生不出問題才怪!”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