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衛生部有關官員在回應魚精蛋白斷貨風波時表示,魚精蛋白目前不在307個基本藥物目錄當中,但基本藥物里的一些品種在臨床上也出現了短缺情況,許多地方反映,一些藥品特別是價格低廉、臨床用量比較小、生產起來利潤又很低的藥品,按照省級招標采購這樣的基本原則,招不到、采不到。
廉價藥的一再消失,引發了業內人士對基本藥物招標采購中“藥價虛低”現象的討論。
藥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居民“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突出,以藥養醫、藥價虛高現象飽受詬病。2009年8月,我國啟動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劍指藥價虛高頑疾,全面推行基本藥物省級集中招標采購制度。
根據新醫改方案,目前施行的基本藥物定價機制是,國家制定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在指導價格內,由各省份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本地區的招標采購價格。其中,安徽省在全國率先推進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開創出包括“雙信封”、獨家貨源承諾等內容的基本藥物招標形式。這一形式被業內稱為基本藥物招標安徽模式,并逐步在全國推廣。
所謂“雙信封”,是指企業要經歷經濟技術標和商務標的雙重評審。前者主要對企業生產規模、配送能力、行業排名以及資質認證等指標進行評審,后者主要評審價格指標。只有通過經濟技術標評審,才能進入商務標評審,商務標評審由價格最低者中標。
安徽模式一經確認,即被一些業內人士視為鼓勵企業低價中標。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向媒體表示,經濟技術標門檻很低,幾乎沒有違法的企業都可以進入,實際上只剩下商務標,那就是拼價格,“唯低價論”。
在這種情況下,安徽基本藥物招標中頻頻出現超低中標價。浙江醫藥行業協會的調研報告顯示,安徽中標的863個品規,單價1元以下的占20.9%,5元以下的占66.9%,10元以下的占82%。這種現象被業內眾多品牌企業稱為“藥價虛低”,有的中標價甚至低到無法補償原輔料及包裝成本。
以感冒類常用藥板藍根顆粒為例,該藥品10克每小袋的規格,在安徽2010年的中標價不到0.12元。據南方一家板藍根品牌生產企業核算,按照藥典標準及目前的市場行情,不算人工、設備、稅費等成本,10克每小袋的板藍根僅原輔料成本即達0.234元。
在這種競價游戲規則下,大型品牌藥企紛紛敗北,或者流標,或者干脆放棄競標。公開報道顯示,在安徽基本藥物招標中,全國100強制藥企業僅有249個品規中標,占中標品規總數的28.85%。業界普遍擔憂,這種一味強調低價的招標方式,會造成“劣藥驅逐良藥”的后果,惡化行業發展環境。
廣東萬年青制藥公司董事長歐先濤表示,“企業以低于生產成本的超低價中標,不排除在原材料采購上以劣充好,或投料不足,導致產品中有效藥物成分含量不足,賣給病人‘合格的假藥’。”
品牌企業的呼吁,沒能擋住安徽模式在更大范圍內蔓延,目前,全國已有10多個省份仿照安徽模式完成了基本藥物招標。
南方一家大型品牌藥企負責人表示,基本藥物招標的降價程度往往被政府當作政績來宣揚,因此各省在招標中還存在相互攀比現象,有的要求企業在其他省份中標價的基礎上再降價,這樣一輪輪壓低價格,藥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基本藥物成品牌藥企雞肋
面對各地陸續開展的基本藥物招標,品牌藥企的態度從最初的抵制觀望,到小范圍試點,再到現在的降價競標——犧牲利潤,跳水保市場。
廣州某知名藥企投標負責人表示,這種低價競爭的范圍,從過去的低端企業為主,發展到現在,品牌企業也被迫參與進來。“有些企業的庫存壓力很大,這樣的話,即使賠錢,也要降價中標、處理庫存。他們的心態是,處理一年是一年,希望明年政策有所改變。”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