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品牌企業參與競標的另一種方式是,拿自己的非主打產品,狠降價格搶占市場。一位業內人士對此舉例說:“好比賽馬,反正不強調馬的質量,拿自己快死的馬,把其他家的好馬趕走,先占領市場再說。”
廣東萬年青制藥公司銷售總監邢曉幕告訴記者,該公司主打產品消炎利膽片在安徽是賠錢中標,目的在于保住這個具有指標意義的市場,但整體會限制產量,基本維持在現有規模。“在目前的環境下,對品牌企業來說,基本藥物如同雞肋,既舍不得放棄,但又實在沒有擴大生產的動力。”
一邊是原材料的輪番漲價,一邊是藥價的不斷降低,藥品生產企業可謂舉步維艱。西安高科陜西金方藥業公司董事長楊進告訴記者,因為賠錢太多,企業目前已經暫停5個中藥基本藥物品種的生產線,但為了保證員工上班,目前還在勉強維持5個西藥基本藥物品種的生產。
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醫藥行業利潤增幅急速下降。全國醫藥制造業上半年累計利潤總額達656.68億元,同比增長21.67%,但與2010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增幅下降了15個百分點。其中,醫藥類上市公司前5個月的利潤總額增幅為18.5%,而去年同期這一數據為69.2%。
一位業內人士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一些品牌藥企對基本藥物態度消極,已開始轉向保健品領域。
在藥企利潤不斷壓縮的環境下,對于基本藥物質量安全的擔憂不絕于耳。2011年5月,靠低價在多省中標的“普藥大王”四川蜀中制藥被曝涉嫌虛假投料,被藥監部門收回資質證書。隨后,國內醫藥行業六大協會聯合向主管部門上書,要求完善“雙信封”制度,增加評標的質量權重。
統一定價是不是良方
2011年8月中旬,國家發改委藥品價格評審中心召集25家企業,召開基本藥物全國統一定價座談會。這被業內視為主管部門對安徽模式的重新審視,意在尋找一種能夠兼顧質量與價格的藥品定價方式。
有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年內將會選取41種“多次招標、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的基本藥物進行統一定價試點,并將逐步擴展定價范圍。
對此,上述知名藥企投標負責人表示,企業希望有一個能夠止跌的全國統一價格,在這種情況下,評標將主要考慮企業的品牌、質量、信譽與服務,這當然對大型品牌企業有利。但如何制定出一個合理的統一價,定價是從低還是從高,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從低定價的話,可能會選取目前的較低中標價,實際上確認了目前的“藥價虛低”,對改變品牌企業的困境沒有意義。而且,如果將藥店終端也納入統一定價的范圍,這將意味著進一步拉低價格,對主銷區在藥店的普藥品牌生產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從高定價的話,與目前的中標價相比,意味著大幅漲價,將令相關部門難于擔當,制度推行勢必遭受巨大壓力。
這一看法得到眾多業內人士的認可。中國中藥協會秘書長王桂華認為,企業面臨困境的當下,全國統一定價讓企業看到了改變的希望,但這一政策操作起來的確有難度,而且因此會喪失市場調節的作用。
有業內人士擔憂,統一定價推行后,基本藥物招標將由目前招價格變成招資質,如何界定資質也是一個難題,各省招標照顧本省企業的地方保護主義會否借此抬頭?
西安高科陜西金方藥業公司董事長楊進強調,政府必須做好藥品質量保證體系,給企業一個保證產品質量的價格,不能讓企業陷入“中標慢死,不中標快死”的兩難境地。
事實上,在我國基本藥物制度設計之初,即擬實施藥品統一定價,后來因為一些企業反對,認為缺乏評判依據、有失公平,才沒有實施。面對低價競標的弊端,此次重提全國統一定價,該政策能否順利推行,業界正處于觀望之中。“品牌藥企和低端藥企的利益難以一致,基藥招標現在處于負重前行的狀態,具體怎樣完善政策、協調利益,行業內也是眾說紛紜。”一家藥企負責人表示。
長期專注衛生經濟學領域的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則告訴記者,他不看好全國統一定價的方向,“藥價的問題,必須改革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適當提高醫療服務費用,降低藥品服務費,單獨調節藥價本身,難以解決問題。”(丁先明)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