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未脫病未看先灌腸,錢不花光醫生不讓走,隨著北京東大肛腸醫院虛假廣告、過度醫療被曝光,“最好的肛腸醫院”這塊招牌算是砸了。
此刻,心緒難平的不僅有自認“倒霉”的醫院、不幸上當受騙的患者,恐怕還有許多重金求名的民營醫院。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北京就監測到違法醫療廣告3000余條,其中民營醫院占73.6%。更有數據顯示,全國90%以上的民營醫院廣告都存在違規現象。
一邊是轟炸式廣告,一邊又在自毀聲譽,悖論的背后無非是一個“利”字。為了利益,東大肛腸醫院可以用廣告粉飾專家和設備、把小病說成大;為了利益,湖北一家民營醫院可以打著“免費”體檢的幌子,欺騙數百名婦女做婦科手術……
在新醫改政策明確鼓勵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的背景下,一些民營醫院突破底線、唯利是圖的丑行,將給這一行業的發展帶來何種負面影響,答案不言而喻。
對一些民營醫院來說,走這種野路子或許也有“苦衷”:在占盡先機的公立醫院面前,無論是設備準入、科研立項、職稱評定、醫保定點還是稅負減免,民營醫院 都屬于“弱勢群體”。尤其當公立醫院因“回歸公益性”改革獲得更多財政補貼之時,確有必要早日消除民營醫院的“非國民待遇”。
畢竟,醫療服務不是簡單的商品,民營醫院也承擔著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民營醫院發展好了,不僅方便患者就醫,也可以緩解公立醫院壓力,誰能說這不是一種“公益”?
但也必須強調,民營醫院再怎么舉步維艱,也不能拋棄職業道德和醫療誠信。風物長宜放眼量,對于正在發展尚且弱小的民營醫院來說,如不尊重醫療規律,不從 提高醫術和管理水平入手,而醉心于坑蒙拐騙“賺快錢”,渾然不顧“泛濫,虛假,高價宰客”的評價,無異于殺雞取卵,自斷后路。
頻頻曝光 的民營醫院亂象,也擊中了醫療監管的軟肋。與快速發展的民營醫院相比,相應的監管政策法規卻沒有跟上,以至于一些民營醫院屢屢向患者伸出黑手。值得注意的 是,衛生部正在起草有關規定,明確衛生行政部門對民營醫院醫療質量的監管責任。希望類似的努力,能早日填補規則不明、權責不清的監管真空,走出“10個婆 婆管不好一桌飯”的尷尬境地。
(責任編輯: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