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品回扣已成公開秘密的今天,身為醫生的楊國梁,原本只想堅守底線、“獨善其身”。不料,由于不小心“擋了別人的財路”,招惹了眾怒的楊國梁,不得不走上舉報回扣之路。于是,在周圍人的眼中,他成了一個“怪人”,一個“精神病”,一只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內科醫生楊國梁早就知道,在一些同行、同事眼里,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怪人”。但直到最近他才得知,在當地衛生局的官方文件中,自己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疑有人格障礙傾向”。
在他就職的山東省滕州市中醫院,楊國梁的業務水平被公認為“不錯”。他還年輕,才36歲,現在負責該院神經內科工作,雖未被正式任命為科室主任,但還有上升空間。今年他結了婚,再過一段時間,他將擁有一個小寶寶。
如果沿著這個軌跡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可以想見,他的日子一定不會不好過。
可是,這個醫生卻一再觸犯眾怒。
這個月初,他的名字出現在公共媒體上。在楊國梁3個字的背后,不僅牽扯著醫院的聲譽,還牽扯著這個行業內最敏感的話題——藥品回扣。
“我不想當英雄,也不想斷大家的財路,敗壞醫院的名聲。”這位瘦小的內科醫生聲音很小。他解釋說,對藥品回扣,自己原本只是抱著“不參與、不干預”的態度。沒成想,即便只想“獨善其身”,楊國梁仍然成為其他人眼中的“絆腳石”。
據楊回憶,2008年,當時的神經內科主任徐某曾分兩次給他3600元藥品回扣錢。此后楊拒絕再次接受。為此,徐某曾找他談過幾次話。
“他說,因為我不接受,大家都沒法接受。后來的回扣錢,都沒分下去。”楊國梁說。
這名內科醫生認為,拒拿回扣令他們二人從此心存芥蒂,也讓同科室的醫生對自己有了看法。因為“一旦有人不拿,其他人拿了就會感覺不安全”。矛盾在當年12月中旬的一天甚至升級為肢體沖動。
當天上午,楊、徐以及科室幾名大夫一起查房。當查到34床時,徐要求替換掉病人正在使用的復方氨基酸。34床是楊國梁首診的病人。復方氨基酸,每瓶價格為4.85元。而徐要求使用的藥物是每支價格為37.3元的腦蛋白水解物,打點滴時每瓶需3支,共111.9元。楊國梁的想法是,這名病人其實并不需要腦蛋白,因此,徐有使用回扣藥品的嫌疑。
楊國梁當即表示不同意:“患者找我做康復治療,需要打復方氨基酸,別停了。”但徐強烈反對。接著兩人發生了肢體沖突。
當天楊國梁將此事反映給院方,要求院方對此給予答復。但院方遲遲未拿出處理意見。楊國梁突然意識到,在藥品回扣已成行業潛規則的今天,自己一人想“獨善其身”毫無可能。不僅如此,由于擋了別人的財路,自己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他和哥哥楊運棟開始向上級舉報中醫院普遍存在的拿回扣現象。
2009年2月,滕州市衛生局組織調查組前來調查。但衛生局副局長馬建海說沒發現回扣問題。不過,沒多久,徐某被調離科主任崗位,并被取消當年的進修機會。盡管沒有證據證明此次調動與調查結果直接相關,但院方承認,徐的工作變動帶有“懲罰的性質”。此后,徐被剝奪了開處方權。
楊國梁本不想把事情鬧大,但衛生局的調查結果令他大失所望,于是再次向有關部門反映醫院風氣及回扣現象。隨后,滕州市紀委介入調查。結果是,一些人上交了回扣錢,還有人受到了處分,甚至有人因此被判刑。至于具體的上交數額,紀委常委李軍不予回答。
紀委介入后,楊國梁感覺到,盡管自己的舉報已被證明屬實,身邊的朋友、同事們對他的態度,卻在悄悄發生變化。更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當有記者就楊舉報藥品回扣一事采訪滕州市衛生局時,有關領導拿出了一份文件,上面對楊國梁的描述是,“疑有人格障礙傾向”。而人格障礙,則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種。
中國青年報記者多次向衛生局副局長馬建海求證此事,但馬表示,他本人不知情。他還告訴記者,他會向局長渠懷勤咨詢此事并盡快告訴記者,但截至發稿之時,馬也未與記者聯系。記者又撥打馬辦公室電話以及渠懷勤手機,均無人接聽。
有醫生表示,紀委介入調查期間,醫院里“人心惶惶”。不時有醫生被紀委的人叫走。不少人抱怨,楊國梁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害了醫院。那段時間,醫院的營業額明顯下降,有醫生甚至稱幾乎下降一半之多。
“醫院經不起折騰。他再折騰下去,名聲毀了,病人少了,我們喝西北風去?”楊國梁的一位同事說。
這個有著400多名職工,年營業額5000萬元左右的醫院,擁有中級職稱的醫師,月工資2500元左右,而初級職稱的,月工資僅2000元左右。回扣被一些人視為工資收入之外必要的補充。
楊國梁的一個朋友說,那段時間,楊總是向他抱怨,醫院的人都在罵他,他被大家徹底孤立。為此,平時不愛喝酒的楊國梁還學會了喝悶酒。
這個出生在山東滕州農民家庭的內科醫生,10歲就上中學,16歲考上位于上海的第二軍醫大學。1999年,楊國梁從部隊轉業后到中醫院上班。之前,他還曾研究過一段時間中醫,并用毛筆手抄《黃帝內經》,自稱在手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古人的智慧。
2002年,他到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內科進修。一年后結業時,科研組對其考核意見中注明,他的考試成績分數最高,95分。2004年,他拿出一個偏癱治療方案——卒中單元模式。這個治療方案被一些專家稱為偏癱治療的突破性進展。其后,他還在權威雜志《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上發表了幾篇文章。
“他是一個非常善于研究的人。”楊國梁的一個醫生朋友評價,楊國梁喜歡鼓搗是出了名的。他自己設計為病人做康復治療的器械,一個個零件都是自己琢磨出來的,然后請師傅做。那一段時間,他和車工焊工混得挺熟。最終他鼓搗出10多個發明專利,其中6個專利已公布,其余的已通過初步審核。
即使現在,這位背負著罵名的內科醫生,還經常加班加點。“半夜經常看到楊大夫辦公室的燈亮著。”一個老病號的家屬說。
病人和病人家屬對這個年輕醫生的印象也不錯。在他的助力康復設備沒有使用之前,給病人做康復絕對是一個體力活兒。一個偏癱病人的家屬稱,到楊醫生的辦公室做康復時,幾乎每次都看到他汗流浹背。
據同事說,楊國梁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幾乎很少見他與同科室的人說說笑笑,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
在楊國梁的一位同行朋友看來,楊國梁在人際關系方面近乎單純。坐在一起,他們幾乎不談論世俗之事。專業之外的說笑,楊幾乎不發言。因此,他們交往多年,他很少聽到楊談他自己在單位中的種種待遇。有時候他感覺和楊在一起“挺悶的”。
曾有醫藥代表開玩笑問楊的這位同行朋友,“楊國梁是不是有病呀?”這名醫藥代表與楊國梁也挺熟,曾多次找到楊,但都被楊拒絕。
“像他這么優秀的人,早就應該升職了。他就敗在不懂人際關系上。他是有才不風流。”楊國梁的這個朋友說。他自己與楊同齡,現在已是一個科室的負責人,副高職稱。而楊僅僅是中級職稱,還未被聘用。
不過,在楊國梁的一些同事中,他的才,有時流露出來的是“自以為是”,甚至有些“霸道”。與楊國梁同一科室的一名醫生說:“楊醫生開的處方,我們都不能動。他說什么就是什么。”
徐某被調離神經內科后,楊國梁的待遇有了轉機。他被院方宣布為神經內科暫時的負責人。但一年半過去了,院方仍然沒有下達任命文件。
楊國梁的辦公室里,擺著兩套他自己制造的專利產品。辦公桌后面的墻上,掛著兩面康復病人送來的錦旗。
有病人來做康復時,他就過去調試機器,問問病人的感受,他們就那么隨意聊著。這個時候,他是一名慈祥的大夫。沒有病人做康復時,他就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埋頭做點自己的事。
舉報風波還未停息,他的壞名聲也依然背著。今年7月,他與徐某的愛人先后兩次發生爭執。口水仗后,院方對兩人均進行處罰。楊國梁不服,認為院方不能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最終在反映問題無果的情況下,楊找到媒體,并將背后的事抖落在公眾面前。
為此,他在外界獲得了一個“反回扣醫生”的好名聲。
但是,在醫院內部,一些醫生對他的怨恨卻在滋長、“發酵”。前幾天,他的一名同事兩次沖到他辦公室,責問其為什么要將回扣的事發布在網絡上,還找記者來采訪。楊還聲稱,此同事甚至揚言要打他,惹得一些病人家屬前來圍觀。
最后一次,他報了警。“警察也解決不了我的困難。”隨后,楊國梁呆呆地站著,一言不發。(記者 郭建光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