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沒風的日子,北京的市民就可能遭遇這樣的天氣:早起出門,樓房、道路罩上了一層灰色的薄紗,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人們呼吸起來帶著絲絲的不順暢,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甚至會感到難受。這就是經常纏繞在我們城市身邊的夢魘——灰霾。
1月29日廣州出現嚴重灰霾天氣 蘇芬南攝
一位長沙市民戴著口罩在灰霾中騎行
灰霾 纏繞城市的夢魘
——氣候專家談中國城市灰霾現象
9月7日,天空中帶著些許陰沉,家住北京大望路的李先生邊走邊抱怨說:”我有鼻炎,今天一出門就覺得鼻子不舒服。這個霧氣絕對不干凈,你看看頭頂上,像個灰色鍋蓋。”其實,讓李先生身體不適、情緒不佳的不是霧,而是霾。
根據中國氣象局的定義,霾是指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0km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我國部分地區也將受到人類活動顯著影響的霾稱為灰霾,香港天文臺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稱霾為煙霞。
“如果出門覺得濕漉漉的,望過去顏色發白就是霧。但是如果沒有濕潤的感覺,顏色帶點灰黃的就是霾。”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形象地說,從內核來看,霧是由水滴構成的,接著地面則為霧,懸浮起來就叫云。而形成霾的主要是干氣溶膠粒子,它的成分十分復雜,包括數百種大氣顆粒物。其中有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是直徑小于10微米的氣溶膠粒子,如礦物顆粒物、海鹽、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粒子等。
從今年6月1日起,中國氣象局發布的《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正式實施,使對“灰霾”的判別、監測和預報有了正式統一的標準。
中國氣象局的王強教授解釋說:“目前國家行業標準對霾的判識條件有三個:能見度、空氣濕度和大氣成分,分別都有一定限值。比如,能見度為小于10.0km,排除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煙幕、吹雪、雪暴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濕度小于80%,可判識為霾。但霾的問題非常復雜,不是一個界限能分清的,如果濕度大于80%,還需要綜合分析,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