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隨著養生市場的迅速發展,不少休閑會所、洗浴店、美容機構等紛紛假中醫之名,推出各種保健項目招攬生意。然而,專業的中醫大夫卻對此持保留態度,還中醫本來面目的呼聲在業界越來越高。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強大的社會需求下,中醫養生保健市場如何在被扭曲的理解下突出重圍,成為引人深思的問題。 10月13日,在西安圖書大廈的一排書架前,一位年輕人拿著一本在網上炙手可熱的養生類書籍翻看著。他叫李昀,剛從大學的中醫專業畢業不久。具有專業背景的他,對書上的一些理論持保留態度,“如果讀者不清楚自己的體質,而亂用書上介紹的方法,這樣的養生會給傳統的中醫抹黑。” 產業潛力
不少中藥鋪已淘汰了置放藥材的傳統木柜,采用容易消毒的不銹鋼柜臺。(圖片來源:西安晚報)
隱藏6000億至8000億元巨大商機
李昀身后的書架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養生類書籍,諸如《中醫養生》《養生的智慧》《用中醫體質養生》《從頭到腳說健康》《一日養生法》和《五代中醫救命養生帖》等,種類繁多,不一而足。
在一種近乎全民關注養生的大背景下,類似書籍帶來的經濟利益讓作者、出版商、書商等都賺得盆滿缽滿。養生書籍的熱銷不僅出現在街頭的書店中,在各類購物網站上也一直雄踞書籍類銷售前幾名。記者在以賣書出名的卓越網和當當網上搜索了一下,只要輸入“養生”二字,前者的結果是5146條,后者為3273條。這些客觀數字的背后,潛伏著養生帶動的巨大產業鏈。
衛生部曾在“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傳承與養生文化產業高峰論壇”上,直指我國健康產業(包括保健產業、醫藥產業及與健康相關的產業)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普遍超過15%,如果按這個比例核算,中國健康產業未來的市場容量最保守估計也將有6000億元~8000億元的市場潛力。
熒屏上,一對卡通老人不間斷地變化服飾和姿勢廣告,已經眾多電視觀眾熟知。據了解,正是這兩個虛擬老人代言的產品,將巨人集團和史玉柱推向事業的又一個頂峰,該產品也變成了保健品市場上銷售業績獨領風騷的強者。
面對如此誘人的巨大蛋糕,精明的商家一定會想盡辦法分得一杯羹。于是,歷盡千年淬煉、口碑極好的中醫就成為許多商家新的市場開拓點。從“太醫”劉弘章、“排毒教父”林光常,到“綠豆名醫”張悟本、“神仙道長”李一等人曾經的極度風光,都不難看出養生這個產業鏈背后蘊含的巨大經濟利益。
鮮有培訓
很多“養生”實際成為一種折騰
在城區一家稍有規模的美容美體機構,記者發現,這里的服務項目既有傳統的面部護理,也有時下最為流行的養生保健項目,如刮痧、推拿按摩,以及被標榜得神乎其神的“中醫經絡疏通”,將這個美容會所包裝成為一個中醫味十足的養生會館。
“真能讓體質變好嗎,美容師都是專業的嗎?”“當然,我們的美容師都是很有經驗的。只要堅持在我們店做幾個療程,你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為證明保健養生的效果好、口碑佳,美容師兼前臺接待的工作人員拿出厚厚一摞會員名單給記者看,“這些都是我們的顧客,看看,說不定還有您的同事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從事養生保健行業已有5年,起初也是什么都不懂,通過邊學邊做,現在,刮痧、按摩、足療等已不在話下。閑暇時,她們都會在休息室,拿著繪有人體穴位的模型練習手法。
對于記者有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提問,這位工作人員一直沒有明確回答。一位曾在美容院干過的業內人士透露,其實很多所謂的按摩師、刮痧師等,幾乎都沒學過專業的中醫知識。大多數人的學習過程,就是觀摩“前輩”的手法,再“自學成才”。實際的操作經驗,大多都通過為客人服務來積累。
西安市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西安中醫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林海認為,拔罐、刮痧、經絡按摩等本屬醫療活動,不能亂來,從業人員須在醫學診斷的基礎上來決定對病人采用何種保健手法。“自學成才”的保健人員,只是學了些穴位知識和基本手法,不可能檢查出病人有哪些疾病。他表示,“中醫講求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未病’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養生。中醫技法看你怎么用,普通的拔罐和刮痧在養生的過程中有時也需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就像同一味藥不同的搭配有時可以治病,有時就只能預防,也就是我們說的養生。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人,不可能掌握中醫三因(因人因時因地)治宜和循經取穴的真諦。如果違背了這一點,所有的治療都只能叫做折騰。”
盲目神化
中醫養生是科學不是玄學
在網上把“養生”兩個字百度一下,只需0.059秒,就會產生100000000條相關檢索記錄。從讓人看得發暈的“0”上,足可反映大家對養生問題的高度關注。近幾年,街邊巷尾,寫有拔罐、刮痧、按摩等字樣的大小養生保健館,每年都在不斷增加。小南門外不足20米的街道上,每天都會有五六個自稱會中醫按摩的人,坐在路邊等待顧客的光臨,他們無一不在招牌上寫著“中醫按摩”的字樣,有人甚至還掛著按摩師的“資格證”。熙來攘往的顧客群似乎告訴人們,中醫的老行當似乎從“幕后”回到了現實的舞臺,并被各種年齡層面的人坦然接受。
對此,40多歲的西安市民李平樺說:“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了,大家就舍得花時間和精力,來打理身體、健康和生命質量,男士琢磨如何延年益壽,女士研究怎樣常駐青春。這種心態下的養生追求,其實就是一種凌駕于物質之上的精神追求。”
中醫養生熱潮的興起,是由當前人們的社會和文化需求導致的。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注定了健康養生的話題,會成為主流話題。加之“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現狀,阻擋了不少人進一步求醫的腳步,越來越多的人便將保健養生看得尤為重要。中醫提倡“治未病”的理念,主張把看病時機前移,以預防為主,自然受到推崇。
林海認為,這幾年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有的老百姓已將中醫養生盲目神化。中醫不是萬能的,它是科學的。比如說,綠豆性涼,清熱瀉毒,胃寒患者,當非所宜。再比如說,張悟本書里說腳踩綠豆對人身體好,那此時的綠豆和鵝卵石的功能是一模一樣的,關鍵不在踩了什么,而是踩這些東西的時候觸碰到了你腳底的穴位,帶來相應經絡反應,這和足底按摩是一個道理。一個中醫大夫常用的藥有40~50味,不同的藥味劑量配伍就會產生不同效果。中醫最難之處就在這里,排列組合的方式太多了,功效也就不一樣了。
“中醫是科學不是玄學,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交給醫生來做,把快樂和健康留給自己。至于那些說得神乎其神的養生書籍,買的時候還是慎重為好,如果確實想買,建議買些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書籍比較好。養生還是到正規醫院的中醫科去咨詢醫生,不要自己在家里悶著頭‘學習實踐’,這樣可能適得其反。”林海說。
現狀糾結
探索中前行期待客觀認知
與養生保健市場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潛心學習中醫的人并不多。中醫學專業出身的李昀說,“現在學中醫的人遠沒有學西醫的多,因為中醫的學習周期長,一個成熟的中醫大夫的學習周期,平均要比西醫大夫長2~3年,學了中醫專業還能在臨床一線繼續從事中醫的人更少。”
中醫行業“正規軍”的后繼乏力,導致不少人盲目熱捧“傳說中的名人”。以西安市為例,以西醫為主要診治手段的醫院有幾十家,而以中醫主打的醫院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老百姓對中醫空前的熱衷和嚴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使得民間游醫和私人診所正在成為傳承“國醫”的主力。
諳熟中醫醫道的林海說,“中醫號脈和看舌頭是個表面現象,很多人認為中醫好不好就看大夫號脈準不準,這種看法將中醫推上一個絕路。我工作20多年,只要一搭脈也能給你說出個子丑寅卯來,但僅憑號脈就斷言病情,把號脈神話了,有時甚至會誤導病人。我是搞神經科的,我可以負責任地說,腦子里長沒長瘤子,僅憑號脈是絕對號不出來的。現在我們講究一個循證醫學,但中醫目前還沒有標準。正因為沒有標準,一旦大夫看好了一個或者幾個疑難雜癥病人,效果就會通過病人口口相傳,在傳遞過程中也許就將中醫的作用神話了。”
但無論如何,中醫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今年6月,衛生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該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公開表示,中國只有6.48%的居民具有健康素養,所以才有很多人盲目相信社會上不科學的所謂養生保健信息。
林海認為,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醫受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特別深,和中國古代的哲學關系非常密切。到底是中醫萬能還是中醫無能?一直是一個讓人很糾結的問題,糾結的原因是病灶沒有找對。這幾年,關于中醫評判的第三股力量太少,能客觀對待中醫的人太少。中醫養生產業,正在崎嶇中摸索前進之路。
新聞鏈接
中醫養生重在預防疾病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技術和方法。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等著作中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值得后人不斷探索、研究。( 文/記者張佳 實習生馮慧 圖/記者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