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基本屬于“外緊內松”
一頭豬從出生到長成后被宰殺成豬肉流向人們的餐桌,要經歷養殖、收購、販運、定點屠宰、市場銷售等幾個環節,各環節監管要求都非常嚴格。按照去年中央編制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瘦肉精’監管工作的意見”,由指定部委牽頭負責“瘦肉精”監管工作,可在生豬養殖、收購、販運、定點屠宰環節實施對“瘦肉精”的檢驗、認定和查處;負責生豬收購、販運環節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
南京建鄴區興旺屠宰場檢疫員在打“肉檢”、“驗乞”的肉章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多道監管環節似乎也沒能完全止住“瘦肉精”豬的外流。記者在新鄉市獲嘉縣亢村調查時發現,甚至連一些獲得“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的養豬場也在偷偷使用“瘦肉精”。
在一家頗具規模的養豬場,記者看到一個“河南省無公害畜產品產地”的牌子。
一名養豬戶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這種牌子是花錢辦回來的,有時候趕上監管部門突擊檢查,會得到一些額外的提醒和照顧。“檢查也沒啥規律,不過一般要是說省里邊或者外邊人來檢查了,縣畜牧局會提前通知。要是縣里邊抽查的話,就是給你拿個瓶子接點豬尿化驗,自己接的肯定不讓他化驗出來。”他告訴記者,“接點母豬尿什么的他也不知道。”
養豬戶說,目前當地在養殖環節對“瘦肉精”的監管基本上屬于外緊內松,只是一般性檢查,幾乎沒有人太較真。
調查中記者還了解到,在收購和販運環節,一些喂了瘦肉精的生豬也基本是暢通無阻。
目前,按照動物檢疫的檢測制度,要求生豬外運時,必須獲得當地檢疫部門出具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運載工具消毒證明和五號病非疫區證明三大證明,并100%佩戴耳標。但是記者在長達一個多月的調查中,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在孟州市的鄉村公路旁,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販運生豬的貨車,這種大型貨車每次能裝一百多頭豬,由經紀人專門負責從當地養豬戶那里調運生豬進行裝車。
在裝車過程中,有些豬會突然間呼吸急促,并不時發出尖叫聲。這時負責裝豬的工人便很快拿出注射器給豬注射一種針劑,針劑的名字叫“地西泮”。
工人說,這是一種用來應急的鎮靜劑,可以防止這種喂了“瘦肉精”的豬在運輸過程中猝死。
這些豬打過應急針后,果然變得平靜許多。記者注意到,這些裝車待發的生豬耳朵上竟然沒有佩戴耳標。
耳標是動物標識之一,是用于證明牲畜身份,承載牲畜個體信息的標志。按照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工作的意見》,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一定要做到標識佩戴到位、加施于牲畜耳部,確保飼養環節的豬耳標佩戴率達到90%以上,進入流通環節耳標佩戴率必須達到100%。
負責裝豬的經紀人告訴記者,這一車沒有佩戴耳標的豬,不但有喂了“瘦肉精”的,而且還有病豬。
在溫縣養殖場用鹽酸克倫特羅測試紙檢測養殖戶給記者拿出的鹽酸克倫特羅結果顯示為陽性
可就是這樣一車豬,竟然也能獲得當地動物檢疫合格證明、運載工具消毒證明和五號病非疫區證明三大證明,票據和手續齊全。
事有湊巧,記者在對另一輛裝豬貨車進行調查時,正好碰到兩名前來開具相關證明票據的檢疫人員。記者注意到,其中一李姓檢疫人員只是隨便看了看,并沒有采取檢測豬尿的基本手段來檢測這批外運的豬是否喂了“瘦肉精”。
更巧的是,正在這時,車上有一頭豬突然死了。“死的都是好豬。”拉豬司機說,“那都是加(瘦肉)精量大了。”
根據農業部《病死及死因不明動物處置辦法(試行)》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處置及出售、轉運、加工和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動物。
但是當著檢疫人員的面,司機和裝豬工人一起把這頭死豬拖到路邊,當場開膛破肚。“宰了以后就賣肉了。”運豬的司機說。
記者看到,在這頭死豬的整個處理過程中,兩名檢疫人員竟然聽之任之。事后,這名李姓檢疫人員向記者透露,不僅僅是病死豬他們不愛管,而且對于當地違禁使用“瘦肉精”的情況,他們也都很清楚,只是不愿多管閑事。“局里面現在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李姓檢疫員表示,一般都不查“瘦肉精”。“不是查不出來,上邊不追究,下邊就沒人查。”他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