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忠其人
來自東北的王建忠,2004年注冊了山西醋超市有限公司,涉足山西醋業,從2007年開始在全國推廣他的醋超市連鎖店。
8月8日對于外界不斷的質疑聲,一直保持沉默的王建忠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表示,自己當時的表述沒有錯,最初媒體對他的話存在誤讀,一些媒體報道的內容根本不是他表達的意思,報道中出現的95%和5%兩個數字概念,實際上是有一個國家標準作為前提的,5%是在新標準執行下山西老陳醋所占的市場份額,其他的95%以上的醋是添加了國家允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苯甲酸鈉的食醋,從來沒有說過山西醋95%的為醋精勾兌。
山西醋業悄然加速升級轉型
毋庸諱言,“勾兌門”已使山西老陳醋的信譽和美譽度受到了傷害,盡管總體來看不至于“傷筋動骨”,但“很容易受傷”這一情況已經促使山西醋業開始了對自身的再審視,一些有識之士更是在反省與深思中悄然變革,奮然前行。
“勾兌醋事件暴露了山西醋業的很多問題。”山西醋產業協會副會長羅建純認為,“王建忠幾句話險些毀了山西醋的金字招牌,說明我們的宣傳還是沒有到位,不管是工藝還是品質上,都沒有到位。”他反思,要是消費者對山西醋產業有足夠的認識,要是山西醋業和公眾之間信息對稱的話,何至于公眾壓倒性地不信任山西醋業乃至全國醋業?
而這只是山西醋業的短板之一。據了解,全國每年消費330萬噸左右的食醋,而山西醋全年產量約60萬噸。其產量占了整個食醋市場的18%左右,而老陳醋占山西醋的70%左右。從這些數據上可以看出山西醋所占份額還不到市場的兩成。更令人吃驚的一個數字是,山西正規醋企125家,年產量僅60萬噸,也就是說,平均下來每個山西醋企的年產量不足0.5萬噸。
規模偏小、生產分散、競爭激烈也不是山西醋業的新問題了。2010年,有媒體就以《醞釀變局 500個山西老陳醋企難抵一個“恒順”》為題,點破了擺在山西醋行業面前的發展“困境”。而這,某種意義上也是整個中國醋業的縮影——即便如恒順醋業這樣的上市公司,目前每年食用醋的產量也只有18萬噸。
而不得不提的是,山西老陳醋品牌光環籠罩下的山西125家釀醋企業,至今沒有一家上市企業。記者調研中了解到一個令人吃驚但又無比真實的情況是,山西的125家釀醋企業生產工藝竟全部沿襲傳統,工藝也幾乎完全一樣,機械化的缺失也使大部分企業的工人尚未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
這直接導致山西醋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市場的細分遠未成熟。相似的制作工藝和相似產品配方,也使各山西醋企的產品在品質方面差別不夠明顯,產品很難形成梯次,“差異化”發展亟待突破。這樣的惡果是,產品的競爭往往就轉化成“價格戰”。
不過,多名企業的負責人幾年前就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并著手改變這一局面。記者了解到,“東湖”、“水塔”、“紫林”等當地品牌企業已積極“圈地”,搶占規模化、機械化的制高點。
“目前我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擴大規模,對現有的設備、廠房、工藝等進行升級改造,另一方面就是向信息化科技化方面發展,積極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學習日本等國,走深加工、精加工之路。”記者了解到,這已成為山西醋企業的共識。
事實上,如東湖、水塔、紫林等品牌企業已在這些方面先行一步,如利潤較高的“保健醋”在企業產品中占的比重就越來越大。“山西醋業未來幾年內必然將進行新一輪的洗牌,誰走了先手就有可能笑到最后。”多位資深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山西醋業正積極醞釀、進行著一場變革,升級轉型的進程驟然加速。
“紫林醋”標本:山西老陳醋是怎樣釀成的
8月11日,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來到位于中國醋都——清徐縣紫林路東首的山西紫林食品有限公司。此前紫林剛開過一年一度的醋文化節,廠子里文化的氣息依然濃厚。
走進山西紫林食品有限公司的辦公室,大大的“厚道”二字映入眼簾。企業技術部負責人武經理端上兩盞醋,微笑著說:“嘗嘗,這是傳統的山西老陳醋,總酸在9度的老陳醋。”
記者好奇地喝下了這盞真正意義上的9度山西老陳醋,入鼻的是淡淡的醋香,舌尖卻覺得很酸很苦。
武經理笑了下,從表情上他早已知道我們的感覺。接著他又分別給記者倒上了6度和4.5度的山西老陳醋。
“哪個最合你們的口味?”武問。
“4.5度的這個。”
武告訴記者:“其實要是比較營養價值的話,9度的醋最好,6度的醋次之,4.5度的最后。這三種都可稱之為山西老陳醋,4.5度的最適合大眾口味……”
據史料記載,山西老陳醋的傳統工藝始于明代(1368年)清徐縣“美和居”
作坊的熏蒸法,其質量特點為“綿,酸,香,甜,鮮”,清順治元年(1644年)前后,“美和居”達到鼎盛時期,并蜚聲海內外。
和其他山西醋企一樣,紫林醋延續了傳統的山西釀醋工藝。記者在企業技術部武經理的陪同下,親眼目睹了傳統山西老陳醋的整個釀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