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臥底洽洽瓜子裝袋前用香精噴,生產日期有問題
一到年底,每個家庭都要備下瓜子、花生、開心果等,洽洽瓜子是大家熟知的一個品牌,廠家在生產、包裝瓜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存在一些問題?
從11月30日到12月15日,記者以一名打工者的身份應聘進入安徽省合肥市的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先后進入高檔堅果車間和香瓜子生產車間 。整個生產工序的嚴謹性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記者發現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不少員工赤手挑揀瓜子,而且不戴口罩……
A
不辦理健康證,不戴手套挑揀瓜子
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外面掛著一個醒目的紅色廣告牌,上面寫著“生產線員工,常年招聘”。11月26日,記者撥打了招聘廣告上的電話,人事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最需要的是女工。11月29日,記者再次撥打了此電話,對方讓記者第二天帶著身份證復印件等到公司門口集合。第二天,記者準時到達公司門口,來應聘的還有十幾個年輕人,除了一位腰部受過傷的年輕小伙被勸退外,其他人都被帶到公司的培訓室內。工作人員介紹了公司的的上班制度以及工資發放方式,然后讓大家考慮一下,“覺得接受不了可以離開,如果覺得可以,現在就可以簽合同,下午參加培訓,明天就可以上班。”
記者應聘成功后,該公司并沒有要求記者及其他員工辦理健康證,也沒有統一做體檢。然而車間內貼著的規章制度上寫著“員工應辦理健康證,不能有不適宜參與食品生產的禁忌癥”這樣的內容。記者隨后咨詢了人事部的工作人員,對方的答復是“公司會找機會為大家統一辦理,等通知就行。”但是入職十多天,一直都沒有接到要求辦理健康證的通知。
進入公司大門,院子兩邊堆放著很多白色的袋子,上面都印著“葵花子”三個字,還注明了葵花子的品種、顏色等信息。車間一位老員工徐師傅告訴記者,廠里的葵花子產地主要是內蒙古,洽洽瓜子的生產過程要經過多道工序,有些瓜子甚至要選三遍。“光挑揀瓜子的車間就有好幾個,每個車間的任務不一樣,有挑揀生瓜子的 ,也有挑揀熟瓜子的 。有些瓜子要挑揀三遍,進貨后,先用機器篩選一遍,進生產車間前還得再挑揀一遍,煮完后還需要再挑揀一遍。”
記者所在的車間在一棟廠房的二樓,在該廠房的一樓是人工挑揀瓜子車間。挑揀瓜子的車間里放著五六張長條形的桌子,每張桌子兩邊都坐著三四位婦女,每人面前都放著一堆堆瓜子,每張桌子上還有幾個綠色的小盆子,她們都低著頭在桌前挑揀瓜子。記者看到,只有一兩位女員工戴著口罩,她們一邊說笑,一邊工作。
揀瓜子是一項細致活,要將瓜子鋪在桌面上,揀出空殼或者有蟲眼的次品,將次品撥到一邊。記者注意到,大部分女員工沒有戴一次性手套,而是赤手在桌上將瓜子撥來撥去。有一位員工戴了手套,但手套有的地方已經發黑。
煮完瓜子的水不是一次性換掉
煮瓜子的車間是個比較神秘的地方,也是門禁最嚴的地方。記者發現,這里有兩個瓜子生產車間,都有門禁,員工進入車間需要打卡,生產車間員工的工作服也和別的車間員工的不一樣。墻壁上貼著相關規定:“與本車間生產無關的人員禁止進入生產區域”。記者幾次進入生產車間,都因為穿著不同的工作服被工人問“你是干什么的?來找誰?”這樣的問題。
12月8日,記者第一次走進瓜子生產車間,進門右拐有鐵制的臺階,車間里有水蒸氣,臺階有些生銹。順著臺階走上去,就是瓜子的煮制區,這里被分成兩個部分,一邊是清真瓜子煮制區,另一邊是香瓜子煮制區。記者走進清真瓜子煮制區,這里只有一位工人。四個直徑一米左右的圓形鐵罐上面蓋著蓋子,不斷有水蒸氣從里面冒出來。工人告訴記者,車間內的機械化水平已經很先進了,“將葵花子放在罐內煮,時間到了后經過冷卻等幾個環節就可以直接裝到袋子里了。”
12月12日,記者來到香瓜子煮制區,五六位工人在那里忙碌著。兩個人用小車將葵花子拉到車間門口,兩位大姐將地上的黑色積水掃到一邊。
“我想來這個車間來上班。”記者對大姐說。大姐有些驚訝:“這兒的活又臟又累,你們年輕人干不來的 。”
記者看到有兩位操作工人每人搬了一袋葵花子來到大罐子前 ,將葵花子倒在里面,一共往里倒了十幾袋,后來鐵罐中還濺出了黑色的水。“一袋葵花子90斤,一罐能裝 0.7噸。”一位工人告訴記者。
記者只看到工人往罐子裝瓜子,卻沒有看到工人換水。
一罐要煮0.7噸的葵花子,煮過后不會影響水質嗎?記者詢問工人,一位工人告訴記者,煮葵花子的各種配料都在罐子內,煮一罐就倒一次水很浪費。“罐子里面都有管道,水在里面是流動的 。煮完一次后會排出一部分水,然后放進一部分清水,這樣既能節約水 ,還能保證配料的濃度不會太低,等到濃度低到規定的標準時,再重新加料。”
C
給瓜子噴香精,香精生產日期有貓膩
12月13日,記者申請調到生產車間,負責將生產出來的香瓜子用尼龍袋裝好,并放到倉儲區。生產設備有兩個出口,可以將尼龍袋放在在出口,打開擋板之后瓜子就會裝進袋子里,每袋裝大概裝18.4千克,前后不能相差太多。然后將裝好的瓜子擺在身后,堆了 30袋后拉到倉儲區。這樣的工作,需要技巧也十分耗費體力。瓜子裝得差不多時,要將擋板放下,然后將袋子搬到秤上稱重,同時要拿一個新袋子,另一個人將瓜子放到身后。擋板放下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設備中瓜子積得太多,會從通風口冒出來。一開始記者完全跟不上節奏,只能負責搬運瓜子,然后拿一些空袋子過來。裝瓜子的尼龍袋的里面還套著一個塑料袋,記者看到大部分都有些破舊了 ,原本白色的塑料袋有些發黃。
當天下午,記者開始負責裝瓜子。同組的大姐叮囑記者,地上有瓜子要趕緊掃干凈,“如果讓主任查車間的時候看到了,會挨罵的。”剛開始可能有些緊張,記者多少有些手忙腳亂。會不小心將瓜子掉到地上,同組的大姐便拿著掃帚,每隔一會就將地上瓜子掃一遍,然后收集到一個盒子里。“這些瓜子掉到地上可能弄上頭發,一會送到前面去。”記者看到前面有個設備,上面寫著“清選線”。掉到地上的瓜子送到該設備前 ,風會把臟東西吹走,之后這些瓜子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了。
給瓜子裝袋前,記者聞到了一股特別的味道,香得有些嗆人。記者看到有個小型噴槍不斷噴出來白色的霧。同組的同事叮囑記者,這是香精,“這個噴頭你得一直盯著,如果不噴了,就得到那邊換一桶香精。”記者這才注意到,機器旁放了三個乳白色的小桶,旁邊有個牌子,上面寫著“香精放置處”。記者看到香精桶上本來有標簽,現在上面又貼了一個白色的標簽,寫了名稱,生產批號,以及保質期等。記者將這張白色標簽撕了下來,看了原廠貼的標簽,是由上海一家香料公司生產的 。讓記者奇怪的是,原廠貼的標簽上注明生產日期是 2012年7月,但是新貼的標簽上卻注明2012年11月,相差了整整四個月。“為什么要重新貼上標簽?而且生產日期差了四個月?”記者問同事,他們笑著搖搖頭說“不知道”。
花絮
想讓員工不偷吃,難啊!
記者剛拿到工裝時,就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工裝上衣只在胸口處有一個口袋,兩側沒有口袋。一位工人告訴記者,以前的工裝兩側是有口袋的,但是后來為了防止員工偷吃瓜子,所以新的工裝兩側就沒有口袋了。“不過瓜子那么小,只要想吃,用手抓一把就行,怎么能管得住?”老員工說。記者在工作的時候,看到幾位老員工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聊天。
記者在廠區內走動的時候也經常發現,員工從餐廳出來一邊走一邊嗑瓜子,將瓜子皮吐到地上,十分悠閑。“趕緊吃完,讓領導看見了也不好。”香瓜子包裝車間一位員工跟記者說,“我們下班的時候一般都會抓一把帶回家。”
好的方面
進車間必須戴帽子
記者探訪時發現,廠區大門的門禁系統比較嚴 ,每次刷卡僅容許一人通過,到了晚上下班或者早晨交班的時候,門衛都會在門口站崗,對于拿著大袋子、行跡可疑的人會進行檢查。記者下班的時候都會用塑料袋拎著工作服回住處,每次都被站崗的門衛攔下檢查包內的東西,確認沒有公司的產品之后才放行。
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對于生產上的一些嚴格要求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者入職的第一天,班長培訓的時候就一再強調 ,進車間的時候必須戴好帽子,并且要將所有的頭發收進帽子里,一點也不能露在外面。這樣的規定似乎已經成為每個車間員工的共同習慣,記者走訪瓜子包裝車間、瓜子生產車間等幾個車間時,進門前都有員工提醒記者,“先把帽子戴好才能進車間,沒戴帽子不能進入車間。”
沒有發現陳瓜子
在公司官方網站上有一篇聲明,是專門用來回應之前有媒體曝光公司使用陳瓜子進行生產的,但記者看到,大部分葵花子外包裝上貼著的生產日期都是在2012年9月以后,并沒有看到陳瓜子。一位老師傅告訴記者,“年底產量那么大,每天都是24小時不停地生產,哪可能有陳貨?”
員工挺照顧記者
在工作過程中,其他車間員工對記者的照顧也讓記者覺得很溫暖。從進入瓜子生產車間的第一天開始,隔壁生產線上的老師傅就建議記者多學點技術,“這種活是我們四十歲以上的工人做的,你們太年輕了,一天干下來肯定渾身疼,不如趁腦子好使時多學點東西,到時候跟班長申請當個主操作手,這個工作還輕松一點,也有前途,整天干體力活沒前途。”跟記者同一組的大姐對記者十分照顧,記者不擅長這種體力勞動,一開始的時候她都一點點耐心教記者,幾乎把裝袋、稱重的活全包了,記者只要搬運就可以了。“剛開始可能會累點,熬過這一個星期就好了。”記者跟她抱怨累時,她笑著說。到了中午,因為生產線上不能沒人,所以大家必須輪流吃飯,大姐總是讓記者先去,等中午12點半記者吃完飯回來之后她才去。
文/圖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