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者慣用伎倆
在采訪過程中卡西姆一直自嘲自己的信任很愚蠢。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供應商會使出各種伎倆來“誘惑”國際買家。卡西姆承認自己被那些供應商開出的優廉價格所吸引。
但除此之外,雙方毫無保障的交易方式也是促成欺詐發生的原因之一。
記者發現在卡西姆幾次被欺詐的過程中,都是通過西聯匯款,直接將錢打到賣家私人賬號上。等錢一到,賣家自有各種理由賴賬。卡西姆在網上發布了第三次被騙的消息后,很多國際買家紛紛和他聯系表示也被同一個供應商欺詐過。
事實上,很多有著類似受騙經歷的國際買家也會在網上發帖。國外至少有兩家供國際客戶張貼被騙信息的網站。記者看到其中一個名為Alibaba Fraud Victim Database(阿里巴巴欺詐受害者資料庫)的網站已收集到104名受害人,受騙金額達24.69萬美元,最早的受害案例發生于2008年。而在Alibabascam.com網上已張貼了559例被欺詐案例。
“那些國際買家也大都用西聯匯款,隨后麥克斯公司會有各種說辭,一會說國內有臺風無法發貨,一會又說無法使用DHL發貨,需要使用另一家快遞。而且還會極其逼真地發一個貨物編號讓買家可以在網上追蹤貨物,但我們都不認得中文,也無從知道其真實性。等買家收不到貨時,麥克斯就堅持稱自己已發出貨物。”卡西姆說。
這種交易方式下,賣家違約變得輕而易舉,只有憑供應商良心來決定是否履行交易。
網上一號店董事長于剛對本報記者表示:“在電子商務中頭等重要的就是誠信,顧客對商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顧客對你沒有基本的信任的話,是很難下單的。顧客對你的選擇完全是出于對你的平臺和網站的信賴感,這個時候對交易平臺或者網站的要求是很高的,你需要管理好供應商、管理好質量等各方面。”
阿里巴巴網姊妹網站淘寶網為避免商戶對消費者的欺詐,在賣家和買家交易過程中擁有一個第三方支付擔保平臺——支付寶。當買家確認下單時,先將貨款統一付至支付寶賬號,等確認收到賣家發出的貨物無誤時,支付寶再將匯款轉至賣家賬號。
阿里巴巴也會推薦買家在進行大額交易時使用信用證。其為小額交易推出的外貿交易平臺——Aliexpress也支持第三方擔保支付。但實施欺詐的供應商總是會用各種理由堅持讓卡西姆使用西聯匯款。
“后來我特別留心,當有供應商堅持讓我用西聯匯款時意味著對方是騙子,其實他們并沒有自己的公司,我很好奇阿里巴巴怎么會讓實質上沒有公司的騙子進入阿里巴巴網呢?” 卡西姆說。
阿里巴巴亡羊補牢
阿里巴巴公司承認騙子的蒙混過關與公司內部員工的協助欺詐有關。調查后阿里巴巴發現部分員工對故意或疏忽容許騙子規避公司的認證措施及在國際交易市場上有組織地建立進行詐騙的商戶店鋪負直接責任。
盡管阿里巴巴調查的結論是“對業績的過分追求”,但屢禁不絕的欺詐可以從2008年一直延續至今,反映出阿里巴巴公司內部管理的松懈和監管的不到位。
經過這么多次的周折,讓卡西姆完全失去了對阿里巴巴的期待。“發生這么多次欺詐,我已不指望阿里巴巴會幫我。”卡西姆無奈地說,“目前為止我沒有得到供應商或阿里巴巴為此作出的任何賠償或補償。阿里巴巴對這些欺詐事件也是要負責任的,因為它向這些供應商收取會費。”
卡西姆前面幾次向阿里巴巴的投訴,要么沒有得到回復,要么對方稱已將實施欺詐的供應商“逐出”阿里巴巴網,但并沒有對他的損失作出賠償。
阿里巴巴一名前員工告訴記者,接到投訴后,事實上阿里巴巴工作人員只能關閉涉嫌欺詐的普通供應商,因為這些供應商不需要向阿里巴巴網付會費。但對那些涉嫌的“金牌供應商”則毫無辦法,因為銷售人員是站在他們那一邊的。
中國電子商務法律網的法律顧問蘆江玲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根據國家工商總局有關規定,阿里巴巴對平臺上供應商的真實信息是具有審查責任的,出現欺詐行為說明阿里巴巴在供應商身份審查方面存在漏洞,從這點上來說,阿里巴巴是需要擔負相應的法律責任的。”
“痛定思痛”后的馬云在嚴肅處理涉嫌其中的供應商和員工之余,承諾作出170萬美元的賠償。同時阿里巴巴與天祥集團展開合作,推出對供應商進行最大限度資質認證的第三方認證服務。
“此次事件也暴露出中國整個的社會誠信體系還很薄弱,僅僅通過審查諸如營業執照等紙面文件,無法確保一個企業的經營是否誠實可信,更何況假證件大肆泛濫,真假難辨。”喬聰軍說,“中國社會的誠信缺失,說到底就是缺乏透明、可查的誠信記錄。如果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做了壞事,誰都可以方便查到,相信他再也不能繼續做,或者根本就不敢做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