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年初,對億萬手機用戶來說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因為,電信運營商在京城死守的“單向收費”也開始破冰,這標志著手機全面實現單向收費的開始。2月14日,繼北京移動實施單向收費套餐后,北京聯通也宣布正式推出單向收費政策。與移動單向收費套餐不同,北京聯通此次資費政策無任何附加條件。顯然,聯通此舉更得消費者人心,消費者所期盼的是真正意義的單向收費而非套餐形式的優惠游戲。
無條件單向是噱頭?
2007年春節前夕,北京聯通開始了一系列的電話資費調整,可稱得上“大動作”。2月14日推出CDMA網單向收費外, 15日又推G網單向收費政策。至此,北京地區單向收費壁壘被徹底打破。據悉,北京聯通在不同時間分兩網推單向收費主要是怕用戶混淆。
北京聯通表示,2月14日推出的單向收費政策針對C網用戶,主要是世界風(CDMA后付費)用戶。與其他單向收費套餐不同的是,本次資費政策無任何附加條件,取商務自由行。
此外,考慮到很多商務人士通信需求較多,通話量較大,但又希望資費便宜,北京聯通除了提供北京移動所沒有的無條件單向收費的商務自由行單向資費以外,還補充增加了商務“禮包型”單向資費。
而新推的商務“自由型”單向收費政策不以套餐形式出現,采取了從標準資費直接降為接聽免費的形式,不附加任何消費條件,其最大亮點就是無門檻、非套餐、不復雜、自由打。
此消息一出,手機消費市場波瀾再起,甚至有消費者稱此舉為單向收費史上的創舉。然而記者發現,所謂的“商務自由行”也好,商務“禮包型”也好,都存在著一定附加條件。商務“自由行”中有一種收費,名曰“日功能費”,細心的網民發現,1.64元x31天=50.84元,這說明,月租費依舊在,相比這筆費用,免費接聽倒顯得很不起眼;而商務“禮包型”玩的更是單向套餐的老套路,因此有人表示,此次聯通所謂的單向收費根本就是個噱頭。
2007年2月24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查處價格違法案件情況顯示,2006年全國查處通信價格違法案件同比上升65.59%,成為新增價格違法案件最多的領域。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指出:“通信運營商提供套餐、短信、手機上網等服務存在一定價格欺詐行為。”
套餐還是圈套?
“忽如一夜春風來。”臨近春節,手機資費降聲一片,單向收費似乎“呼之欲出”:在深圳移動宣布2月1日起全球通資費啟動50元月租“被叫免費”兩天后,廣東聯通也宣布,推出新資費標準,在2月1日起全線單向收費,旗下世界風、如意通、新勢力等品牌將陸續推出“接聽免費”的資費套餐。
1月31日,北京移動宣布,從2月8日起推出名為全球通暢聽99套餐的業務,其中被叫完全免費,這是否意味著北京實際上開始實施單向收費?據了解,該套餐共分99元、139元、199元、299元4檔,分別包含280分鐘、560分鐘、1000分鐘、2000分鐘的本地主叫電話,而本地接聽則完全免費,沒有時間限制。
然而,對這突如其來的“餡餅”,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
眼下,各種所謂讓利于用戶的手機資費套餐名目繁多,令手機用戶如霧里看花,難作選擇。分析一個個套餐的排列組合跟做數學題一樣!
據了解,手機套餐的花樣實在多得驚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山西省各電信運營企業推出的各種資費和套餐達4000種之多。而北京移動推出的全球通一個品牌的各種套餐也達11種之多,移動加上聯通的總共近10個業務品牌將有多少種不同的套餐變化,普通消費者一頭霧水。
許多用戶提出,能夠選擇的套餐,不一定適合用戶,適合的套餐則不一定有選擇權,而且這么多的套餐,選來選去不一定便宜。一位通信業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10種套餐里選一個,好選;1000個里邊選,恐怕就選不過來了。
那么套餐的專業解釋是什么呢?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手機資費套餐就是手機生廠商或銷售商為占領市場,而推出的一項新型服務。手機資費套餐其實由4部分組成,分別是手機的免費通話時間、手機的月使用費用、贈送的增值服務以及超時費率,然后手機銷售商或者生產商根據不同用戶的使用要求,把這些資費服務分成不同檔次供手機使用者使用。其中不同級別的標準,可以享受的免費通話時間長短不一,當然超時費率以及增值服務也會不一樣的。
“這種套餐也叫單向收費?純粹是換湯不換藥,根本不是資費下調,只是一種優惠而已,況且絕大部分人從中是得不到什么實惠的。”在北京某媒體工作的張先生說。
對于此次北京移動推出的全球通暢聽99套餐,一些原先話費金額就不高的“全球通”用戶,特別是每月含基本通話費后交費額仍在99元以下的用戶則對此甚為不滿,認為這簡直就是“劫貧濟富”。“手機套餐”計劃推出后,他們最擔心的是被中國移動強行按在餐桌上吃對他們來說并不便宜的套餐。由于套餐采取“超了要補,少用不退”原則,消費者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套餐有相當的難度,如選擇不慎,可能會花冤枉錢。
“如果我選用移動99元那檔套餐,可以打280分鐘,但如果我只打了200分鐘呢,那80分鐘不就是給移動公司做貢獻了。”北京市民于先生說:“這次所謂的單向收費,傾向的其實都是通話量比較大話費比較高的用戶。一般用戶如農民、學生、工薪族、老年人等,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
因此有消費者對套餐的評論是:套餐是讓不在乎錢的富人更少花錢,讓通話費用并不高的用戶支付更多的錢。由此看來,雖然這次的套餐資費在對高等級月費用戶的話費超出部分做了很大優惠,但這部分人能有這么大的通話量就不會為這點小錢而斤斤計較,所以“手機套餐服務”對他們的吸引力其實不大。既然消費不了那么多,就享受不了中國移動所謂的優惠。
面對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套餐營銷術,一位政協委員也看不慣了,在2007年初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任先正提交了提案《電信套餐營銷術可以休矣》,建議大大減少電信套餐的數量,給老百姓以真正的實惠。
記者了解到,主管部門也為眾多的話費套餐傷腦筋,并推出了一定的措施來解決手機話費套餐問題,這些措施大多用來保障話費套餐的自由選擇權。信產部曾經發布了《關于保障移動電話用戶資費方案選擇權的通知》,要求自2006年11月起,在同一移動電話歸屬地內,運營商應保證本企業同一網絡的原有用戶在不改變號碼情況下,可以自主選擇所有資費方案。有專家表示,信產部此舉的實際含義是取消運營商內部子品牌之間的資費差別。
在專家眼中,自2006年11月起實施的《關于保障移動電話用戶資費方案選擇權的通知》出臺,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以山西為例,由于電信運營企業不斷推出新的電信資費,有的嚴重違規,山西省通信管理局曾進行過查處,這幾年就先后取消了將近2000種電信資費,但目前的數量依然龐大。“攜號轉套餐”的出臺,意味著對電信企業的管制除了政府因素外又多了一種因素——市場調節。應該說,這些強硬措施的陸續出臺,必然讓通信套餐不斷減少,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