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場瘟疫,缺貨現象正在電腦市場蔓延擴散。
自開年以來,不僅是筆記本電腦,三大件(內存、CPU、硬盤)以及機箱、電源和鍵鼠等電腦周邊產品,均遭遇不同程度缺貨。
而進入4月下旬,作為電腦整機的最大部件--顯示器,又面臨缺貨危機。日前,從全國各地傳出的消息顯示,顯示器市場的各大主流機型均出現大范圍缺貨。
“開年至今,顯示器市場缺貨現象就一直在延續,只是當初沒有現在這么突出。”南方某一線顯示器總代負責人李剛(化名)告訴記者,“幾乎所有品牌的主流型號都在不同程度地缺貨。”
缺貨“恐慌癥”
如同不少經銷商一樣,這段時間來,李剛染上了一種癥狀--缺貨“恐慌癥”。“現在顯示器市場上稍有一點風吹草動,那一定由于缺貨引發的。”李剛說,“這段時間,我不敢接電話,10個電話有9個是下游經銷商打來催貨的。”
4月下旬,隨著上游液晶面板價格的不斷上漲,顯示器市場的缺貨愈發明顯。“從年初到現在,上游面板不斷漲價,我們總代的進貨價都漲了100多元。”李剛說。
記者在終端電腦市場調查發現,由于缺貨,各大顯示器品牌旗下主流的19寸和22寸寬屏都在不同程度漲價:19寸的價格從年初的699元漲至899元左右;22寸也從999元賣到1099元左右,漲幅高達30%。不僅如此,即便漲價,不少主流機型亦是“有價無貨”。
記者從上游面板廠了解到的消息是,導致終端市場顯示器缺貨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液晶面板廠在4月發起了一波少見的大漲價行動。
據某上游面板廠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繼4月初大尺寸面板報價小漲3至5美元后,4月下旬面板漲勢更為驚人,平均漲幅在7美元左右,預計5月液晶面板還將出現較大漲幅。
不僅如此,不少上游面板廠紛紛對價格政策做出明確宣示,面板價格太低就不出貨。“公司接單政策就是以獲利為導向,價格過低就不出貨,對于產能利用率也會持續謹慎地隨訂單隨時作調整。”某上游面板廠負責人在電話里告訴記者,“而下游客戶4月對液晶顯示器及液晶電視面板的需求不減,加上上游零組件供貨不及致供應吃緊,在供貨不及、需求旺盛下,當然會帶動價格上揚。 ”
有顯示器廠商亦表示,面板廠供貨相當謹慎,整體庫存水位都維持在正常水平,目前面板供貨量約是訂單數量的50%至80%,“雖然面板供給仍相對吃緊,但上游面板廠商提價的目的是彌補去年以來的大幅度的虧損。”
“整個去年,全球液晶市場急轉直下,面板價格一度跌至成本線之下,導致大多數面板廠商選擇減產或停產,這樣一來,幾乎所有液晶面板廠商都遭遇大幅虧損。”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游面板廠負責人稱,“從今年第一季度起由于停產等原因,市場需求和供給之間出現了小的缺口,年后,市場需求變旺,導致供大于求從而帶動了價格的上漲。”
記者在終端市場調查發現,由于受上游面板漲價影響,下游的顯示器廠商和總代級別的渠道商均不敢冒然進貨,反而將僅剩的主流19寸和22寸產品囤積起來,等待進一步漲價之后再擇機出手,市面于是便出現了這樣一幕:幾乎所有顯示器品牌的主流機型都面臨嚴重缺貨,而下游大批像余軍一樣的顯示器渠道均遭遇缺貨“恐慌癥”。
回暖假象
相對于因上游面板漲價而導致下游顯示器缺貨,市面另有一種觀點則認為缺貨是市場“回暖”所致。然而,針對這一說法,不少經銷商卻并不認同。
李剛告訴記者,與以往相比,今年第一季度顯示器市場的銷售并沒有明顯回暖的跡象。
不少顯示器經銷商都表示,1-3份是學生開學和工廠開工季節,電腦市場會出現一個小的銷售高峰期。“但是,從今年來看,這一旺銷時間并未持續很久,相對以往,反而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第一季度行業的采購量明顯不如以往。”南方另一顯示器品牌經銷商稱。
記者隨后從南方多個顯示器總代處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除了極少數品牌保持一定增長外,絕大多數顯示器廠商的銷售大不如前,較以往出現了大幅下滑。整體而言,今年首季,顯示器市場并未出現明顯的“回暖”跡象。
記者接觸到的幾乎所有的經銷商都在為缺貨而發愁。“現在不僅品牌廠商慌亂,經銷商更是憂心重重。”一位南方的顯示器經銷商稱,“尤其時下又到了‘五一’,想到沒貨心里就著急。”
對于電腦市場而言,“五一”歷來是一年之中少有的促銷“黃金周”,由于主流機型面臨缺貨,不少顯示器經銷商寄望于這個“黃金周”拼一把的希望也悉數落空。
記者調查顯示,顯示器作為電腦整機中最大配件產品,由于長期之來各品牌間的價格大戰,顯示器如今已淪為所有IT產品中利潤最低的產品,大批顯示器經銷商一直在微利空間中掙扎生存。
顯示器利潤究竟有多低?拿時下主流的19寸液晶顯示器來說,目前市面899元的價格,受漲價影響,廠商能給到總代的價格在800元左右,到一級渠道手里,一臺的利潤在50元左右,再分到2-3級代理,最后只有不到10元錢的利潤。不少經銷商透露,有時賣一臺顯示器只有不到5塊錢的利潤。
“我們天天在盼望著市場回暖。”一位經銷商說,“而現在,就算市場真的回暖了,面臨缺貨,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次品趁火打劫
顯示器市場大范圍缺貨,而不少次品液晶卻趁機流入市場。連日來,記者不斷接到渠道報料稱,不少次品液晶正流入到電腦市場。
早在年初,坊間曾傳言100K(相當于10萬臺顯示器)次品液晶流入市場。后據消息人士透露,當時,至少有50K的下線屏充當新品公然擺在市面銷售。
何謂下線屏?就是上游液晶面板廠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往往產生出了一些帶點率超標、色純不好,或是屏幕發暗、發紅,或是暗點、亮點超標,或是切割時的偏差造成的亮線、拖影等“毛病”的產品,這些“問題產品”因為質量不合格,都會在生產過程中從生產線上被打下來,行內人士俗稱為“下線屏”,是次品液晶屏的一種。
每年年初和年關歷來是液晶市場的銷售高峰期,以往這個時候,來自上游面板廠的大批下線屏往往會流入市場,而這在行內已是公開的秘密。只是像今年的4月份,下線屏批量流入市場的情況還是十分少見。
“這些流入市場的下線屏價格大約是正品1/3,大多數用肉眼難以辨認。”南方顯示器界的一位資深人士向記者透露,“主流顯示器正遭遇大面積缺貨,這從客觀上加速了下線屏的大量入市。”
這位知情人士還向記者透露,盡管下線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其中也不少“精品”,符合335標準(注:所謂335標準,是有關部門對液晶屏制定的行規,即液晶屏如果有三個亮點加三個暗點,不超過五個,都是在允許范圍,也就是符合335標準),這樣的下線屏價格相對較高,比正品的價格要便宜 1/5-1/3。
不僅僅是下線屏,記者發現,少數冒充新機的樣品機和返修機也紛紛入市。據熟識的經銷商介紹,樣品機本是商家擺在柜臺上用于展示的產品,本身沒有質量問題,但是由于長時間工作在高亮度狀態,久而久之,顯示屏難免會老化。“而返修機的品質和保修則更加難以說清楚,這樣的產品一旦出現問題,立馬成為皮球在廠商和經銷商之間被踢來踢去。”一位經銷商說。
按照行規,樣品機、返修機都被廠商嚴格禁止直接賣給消費者,如果一定要賣,也必須向讓消費者知情,還要折價出賣。“但現在市場缺貨,所以這些樣品機和返修機也被不少品牌廠商按照新機的價格入市。”另一位在顯示器市場混跡長達8年的經銷商稱,“顯示器這潭水啊,深不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