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先生家住紹興市錢清鎮,幾天前他在網上看到一個名為“上海友聯通信公司”的網站,這家公司自稱是經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共同批準、向全國招收各級充值卡代理商的公司。公司低價出售手機充值卡,按購買量不同,可以享受0.8-1.8折不等的優惠。如一次性購入面值20萬元的手機卡可享受0.8折的低價折扣,只需要支付1.萬6千元。
聶先生說,“他們給我寄來了委托書,我覺得這家公司很正規。”和其他的“充值卡騙局”一樣,這家騙子公司擺出正規的姿態,聶先生立即與上海友聯通信公司簽下合同,購買每張面值為50元的充值卡共300張,總面值為15000元。按照約定在打過1.5折后,聶先生應付2300元。和之前的騙局不同的是,友聯通信同意聶先生只要先付300元訂金,就把電話卡郵寄給他,等剩下的2000元貨款收到后就把卡全部開通。
聶先生說,“我交了300元的訂金,我收到卡之后再給他匯了剩余的錢。”
300張充值卡收到了,2300元的貨款也全部付清了,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聶先生很困惑。
聶先生說,“我在友聯通信公司網上查,發現這些卡都是鎖定狀態,不能沒有充值的,網絡部的人說我是新增用戶,以前是沒有記錄的。新增用戶的話是借用中國移動的網絡平臺,每個新增用戶都要交3800塊的網絡平臺費。”
3800元的網絡平臺費讓聶先生摸不著頭腦。他要求對方證實這批卡真的可以開通使用。上海友聯通信公司能不能做到呢?
聶先生說,“為了證明能用,他用了我這里的一張卡的卡號和密碼,充到了一個手機號碼上,是可以開通的,后來我就把3800元打過去了。”
在支付完3800元的網絡平臺費后,聶先生發現友聯公司網站上顯示,50元面值的這300張充值卡已經處于開通狀態。可再一試,這50元的面值卻怎么也充不進手機里。聶先生再次撥通了公司的客服熱線,公司業務員又給出了另一個說法。“要求我匯了二千塊錢的保證金,說是保證金不交,就無法充進手機。”
聶先生說,公司所謂的2000元保證金,指的是客戶必須按照合同規定,出售時的價格不得低于當初公司給的折扣價。聶先生和公司經過多次協商,決定先匯1000元的保證金。“我匯過去之后,發現還是不能用,無法充值,后來我再聯系他們,不是沒人接,就是忙音。”
在交納了將近7000元的費用后,充值卡依舊不能正常使用,這時的聶先生才意識到他被騙了。8月3日,聶先生向錢清派出所報了案。這家上海友聯通信公司到底有沒有資格經營手機充值卡的代售呢,名目繁多的收費標準又是從何而來呢?隨后,記者撥通了上海友聯通信公司的電話,而一名工作人員的回答也讓人大感意外。
(我只要交貨款就行了嗎,另外還要交什么錢啊?)
“我們不收任何加盟費,會員費,只要交納貨款就給你發貨的。”
(你們的卡是從哪里進的啊?)
“我們都是跟移動公司合作的,都是移動公司那邊的廠生產的。”
當記者提出要當面交易時,對方就立馬把電話掛斷了。隨后,記者將一張在移動營業廳購買的手機充值卡,和聶先生購買的充值卡進行了對比,發現有多處不同。首先,聶先生購買的充值卡上中國移動公司的標志和移動營業廳出售的充值卡的標志有出入;其次,聶先生購買的充值卡上標注的運營商是中國合資通信和中國移動互聯網,記者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網站上并沒有找到這兩家通信運營商的任何相關資料。隨后,記者從中國移動公司浙江分公司了解到,中國移動公司如果授權給下屬的公司代售手機充值卡,其折扣幅度不會低于九折,而且中國移動公司銷售的手機充值卡都會注明該公司的官方充值網站。
“我感覺被騙了,他們不斷的向我要錢,我希望你們做生意要合法,你這話怎么說的,你再這樣說我就掛電話了。”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利用低價誘騙消費者購買手機充值卡的騙局很多,他們大多采用相似的行騙手法,如以手機充值卡超低折扣,進行全國招商。2008年8 月,新聞007曾經報道了類似的一個網絡詐騙案件,一家名為“浙江移動娛心”的代銷店,在網上低價銷售手機充值卡。開網店的馬先生、劉先生等人被這家代銷店坑了近60萬的充值卡。事后,公司負責人駱建明以涉嫌合同詐騙被慈溪警方逮捕。2009年3月,慈溪法院一審認定,駱建明的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6個月,并處罰金三十萬。
浙江省消費者協會投訴與法律事務部主任韓志斌稱,“這類詐騙一般都是異地作案,消費者應該警惕。”
浙江省消費者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類網絡詐騙存在由于取證難,很難徹底清除,省消費者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不要貪圖小便宜,謹防被騙。
貪小便宜吃大虧,這是一句古訓,因此大家千萬不要相信天上會掉餡餅這樣的好事。不過最可恨的是那些騙子,我們希望有關部門進行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