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正值消費旺季,記者頻頻接到消費者報料廣東抽查發現部分珠寶貴金屬不合格的消息。記者昨天從中國質檢網搜尋發現,40多家企業榜上有名,其中多為廣州、東莞等地企業,深圳金爾曼、海漫尼等7家珠寶企業也名列其中。
“深圳珠寶的代工質量確切來說應該是比較高的,在全國都名列前茅。”深圳珠寶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紛紛表示,但珠寶貴金屬成品的焊接點往往在檢測時比較難過關,原因在于有些焊料有雜質,在焊接時有可能導致工藝出現問題。這是行業內一個共性問題,不是哪一家的問題。如果破壞性檢測時,還出現問題,那是珠寶貴金屬的成色真正有問題。就“周大金”一款18K金鉆石戒指貴金屬純度不合格一事,記者采訪了深圳市海漫尼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已經就該產品進行了復檢,復檢后已經合格。該說法是否屬實記者暫未證實。
深圳包括金寶生、展鵬、峰匯、甘露等5家珠寶企業被曝“印記”不合格,在采訪時,多家珠寶企業紛紛向記者抱怨這“純粹是一個誤會”。“我們的成色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印記上,很冤枉。”甘露一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非常坦率:“我們是一家批發型企業,不對外零售,批發商進貨時,我們會要求他們打上印記,但不排除個別小零售商沒有打上印記。”記者采訪時,珠寶生產企業紛紛“叫苦”:面對批發客戶,珠寶生產企業不可能了解每個客戶的銷售情況,了解他們的背景,個別零售銷售商不合規拖累了珠寶生產企業。
據悉,國家強制性標準GB11887-2002對印記有明確的規定:印記內容應包括廠家代號、純度、材料以及鑲鉆首飾主鉆石(0.10克拉以上)的質量。生產企業如果不標明自己的企業印記,那么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后就無法追溯出生產源頭。
盡管珠寶企業紛紛就質量事件叫屈,但無疑這仍然是繼去年底周生生“金含量不達標”一事之后,珠寶業內爆出的又一起品質危機事件。昨天,記者采訪時,深圳珠寶業內紛紛表示,這是又一起警示,珠寶業市場規范“任重而道遠”。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竇志銘教授認為,無論珠寶貴金屬短的是一錢兩錢,還是缺的是一克兩克;抑或是印記不清、標識不明,損害的都是消費者的利益。要想讓消費者“真金白銀”地消費,珠寶行業一定要建立信譽和規范,否則損失的將是整個消費市場。
消費者如何保護自己權益?記者采訪了解到,消費者在選購金銀珠寶時,應注意看清飾品標簽上的標注內容,并一定要記得開具票據,注意保留購買憑證;銷售員口述的產品質量指標應與票據書面標注一致,票據的飾品名稱必須與標簽上標注的一致,不用數字或字母等代號表示;此外,對購買的飾品有疑問時,應及時送到檢驗機構鑒定,在購買時還應向商家索要寶石鑒定證書或鉆石分級證書,以保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