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裝冰糖葫蘆口感如面粉
讀者稱口感如“面粉”;廠商表示因鮮山楂易變質,故換用山楂粉
本報訊 (記者張太凌)日前,有讀者反映在商店購買的袋裝冰糖葫蘆,口感如同“稍微有點山楂口味的面粉”。對此,生產廠商表示,鮮山楂容易變質,無法長時間保存,因此換用山楂粉制作袋裝冰糖葫蘆。
讀者
糖里包的不是山楂是面粉
楊林川是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他介紹,2月19日上午,他從北京南站乘火車回南京,上車前,在車站一家特產店里買了袋裝的冰糖葫蘆。途中,他打開一袋品嘗,卻發現“糖里面包的不是山楂,而是面粉。”
“這樣的冰糖葫蘆,完全破壞了我對老北京的美好印象。”楊林川稱,他印象中北京的冰糖葫蘆酸甜脆涼,口感很好,他南京的一些朋友也聽說過,但從未品嘗過,所以這次托他從北京買冰糖葫蘆,沒想到全不是印象中的味道。“幸虧我吃一個,要不然直接送人,不挨人家罵嗎?”
楊林川說,目前他還保留著這些冰糖葫蘆,準備寄給衛生、質檢、工商等部門,同時委托有關部門化驗,看是否完全是山楂成分。
廠家
鮮山楂存放不能超過三天
記者看到,楊林川所購冰糖葫蘆的生產廠家為北京梅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梅琳公司)。
日前,梅琳公司工作人員表示,鮮山楂果的存放時間不能超過三天,否則內部會發黑、變質,因此無法做成袋裝食品。他們所生產的袋裝冰糖葫蘆,使用的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山楂,可以保證存放數月。“之所以吃出面粉的口感,是因為山楂經過脫水處理,已經面化,但還是保留了山楂的味道。”
梅琳公司負責人張先生稱,他們生產的袋裝冰糖葫蘆的配料表中,注明山楂,只是代表山楂成分,而非鮮山楂果。事實上,裹在糖里的是“山楂球”,它是將山楂高溫消毒后碾成山楂醬,晾干后即變成山楂粉,再制成球形。“我不能保證比鮮山楂果的口感好,但我保證是真山楂”。
■ 記者調查
袋裝冰糖葫蘆多為山楂粉制成
日前,在南站地下一層的北京特產店里,記者找到了楊林川所買的冰糖葫蘆。這種冰糖葫蘆分為不同口味,每兩枚包在一個小塑料袋中,袋子上寫著“冰糖葫蘆”、“老北京特產系列”等字樣,散稱每斤20元,也有包裝好的成品。咬開后,里面并沒有山楂果肉和果核,而是粉紅色的面粉狀物質,口感和味道更接近于山楂片。
隨后,記者調查發現,生產銷售這種袋裝冰糖葫蘆的還有“御食園”、“好億家”、“龍馭德”、“紅螺”等多個品牌。
在“御食園”王府井大街專賣店里,各種各樣的袋裝冰糖葫蘆被放在最顯眼處。“不可能用鮮紅果做成袋裝食品,放兩天就要壞。”“御食園”專賣店的工作人員說。
其他多家生產商也都承認袋裝冰糖葫蘆是用山楂粉制作而成,原因則是“延長保質期”。
在所有袋裝冰糖葫蘆中,記者發現只有大興一廠家生產的“高老太”冰糖葫蘆是由鮮山楂果制成的,但其在常溫下的保存時間僅有4天。
前門大街一位制作冰糖葫蘆的商販也證實,用鮮果所做的冰糖葫蘆,存放時間最多不會超過一周。“不過袋裝的冰糖葫蘆,保質期雖然延長了,但口感肯定沒有鮮山楂制成的好,而且很可能會加食品添加劑。”
■ 市民聲音
“老北京”周女士:和我小時候記憶中的糖葫蘆完全不一樣。即使還是山楂和糖制作的,但在意義上已經“變質”了。
市民李先生:在保留原味的基礎上,為延長保質期合理犧牲口感,是可以接受的。如同同為老北京特色傳統食品的烤鴨,袋裝的肯定無法與新出爐的相比。
網友:我還以為是一個一個山楂呢,其實是山楂粉做成山楂的樣子。失望,不過味道還可以接受。
■ 專家觀點
傳統食品應保留同時創新
老北京網創始人、文保人士張巍表示,冰糖葫蘆一直在不斷創新與變化中,種類從單純的山楂果,發展到草莓、菠蘿等不同的水果,但萬變不離其宗,冰糖葫蘆還是保留了熬糖及鮮果制作的傳統。
張巍認為,冰糖葫蘆食品之外的含意大于其作為食品本身,如其叫賣的吆喝聲,而現在的袋裝冰糖葫蘆,已經失去了傳統上的感覺。
張巍說,人在飲食方面的差異很大,所以對于傳統食品,只需在衛生、質量等方面訂立標準即可,沒必要在口感、制作工藝上也規定標準。“創新是必須的,不過也不能一點傳統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