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國清 李貝貝 青島報道
《華夏時報》記者在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青醫)干細胞研究中心,見到青島奧克生物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克生物)總經理魏斯溧時,他顯得有些苦惱,奧克生物是國家衛生部第一批通過的進行干細胞臨床研究的機構,然而在企業自身要快速發展時,卻遭遇了來自外界力量的瓶頸。在干細胞市場上,深圳北科、青島奧克、天津昂賽等眾多生物治療公司已紛紛入市掘金。
臍帶保存帶來的現金流
4月21日,上午9時許,青島市立醫院,產科門口除了來做產檢的孕婦及家屬,還夾雜著在此推廣新生兒臍帶保存的業務人員,他們向孕產婦及其家屬宣傳保存臍帶血的種種好處。
“儲存了孩子的臍帶就等于儲存了孩子的一份生命備份。”很多從事臍帶保存的醫院和企業都對外宣稱,利用臍帶萃取干細胞技術可治療糖尿病、心肌病、脊髓損傷、肝硬化、冠心病、帕金森等幾乎所有疑難雜癥。
臍血庫全稱叫“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是專門提取和保存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并為患者提供查詢的特殊醫療機構。國際上也稱之為臍血銀行或生命銀行,它包括公共庫和自體庫。
奧克生物總經理魏斯溧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目前,我國公共臍血庫保存量全國不到3萬份,自體保存臍帶血突破了40萬份,但臨床尚無一例成功應用。30公斤以下的孩子如果得了白血病,說明他的干細胞本身就存在問題。”
“現在正從臍血保存到臍帶保存時代轉化,我們開始保存臍帶了,進而從臍帶中提煉間充質干細胞。”奧克生物負責研發的醫學博士張美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是指存在于新生兒臍帶組織中的一種多功能干細胞,它能分化成許多種組織細胞,眾多從事臍血保存的醫療機構和企業紛紛將業務重點轉向了臍帶保存。
以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為例,臍帶保存的最新收費標準顯示,根據保存期限的不同,分為6年、12年、18年三種類型,收費分別為12200元、14800元和16800元,該價格比兩個月前的價格上漲了600-1200元。而參與臍帶保存的人并沒有因為價格的上漲望而卻步,在記者咨詢期間,就有顧客上門辦理臍帶保存的手續。
業內人士表示,與臍帶保存高昂的價格相比,其保存成本是非常低的,臍帶保存可為企業帶來強大的現金流。
每個環節都盈利
市場上干細胞概念正如火如荼,也吸引了大量資本以及企業進入這個市場。
ST中源(600645)是近期的股市明星,從3月初10.5元起步,到4月29日收盤價為23.08元,股價漲了一倍多。而根據預告其2010年的凈利潤在0.01元左右。ST中源最有效益的資產是占57%權益的協和干細胞工程有限公司,以及持有聯營公司天津昂賽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25%的股權,而上述兩家公司的主營業務都與干細胞有關,對干細胞的發展前景,資本市場給出了答案。
除了各類醫院自行開展的干細胞治療外,以深圳北科、天津昂賽和青島奧克生物為代表的一批企業也在以另一種模式開展干細胞的保存與治療活動:向醫院派駐業務員,在孕婦產檢時向她們講解并推薦臍帶保存業務,病患者求醫時給他們介紹干細胞療法,同時向醫院輸出自己的干細胞產品和治療技術。
“干細胞治療已經從細胞的來源、制備到對病人的營銷、治療,都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而在這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是盈利的。”業內人士稱。
“北科多次找我們合作,我們科研實力強,好產品多,國內臨床研究網站已注冊了7項專利,我們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穆拉德合作,是建國后山東衛生系統第一個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參與的項目。”魏斯溧以專家的權威證明著自身的實力。
“國家領導人對干細胞做了很高的期許,希望它能夠帶來一場新的醫療革命。從那之后很多論壇都以此定調。”魏斯溧說,“奧克今年將重點開發保健品市場,加緊向治療腫瘤生物制劑轉變。干細胞發展已不是孤軍奮戰,很多企業、醫院都開始成立干細胞治療中心,這已成為趨勢,有的地方已形成產業集群。我們希望向社會廣泛宣傳,向政府匯報溝通,爭取更大的支持。”
記者獲悉,奧克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很多地方向他們拋來橄欖枝,以優惠政策吸引他們。曾經有一個南方的經濟名家來青島講課,魏斯溧會后上前咨詢企業的發展事宜,該專家斬釘截鐵地說:你在青島很難發展,要去南方!早一天去早一天受益!
“青島藍色經濟開發區的定位,青島將有大發展,我們會注重和藍色經濟嫁接,發展我們的干細胞業務。此外,我們已向省內各地以及成都、重慶等地派駐業務人員,推廣臍帶保存和干細胞治療。”魏斯溧對干細胞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干細胞市場亂象
所謂干細胞,是指那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它具有再生為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細胞的潛在功能。為此,醫學界設想,可利用干細胞移植,來治療人體的相關疾病。
以青島奧克生物公司為例,其印發的宣傳資料上顯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技術可治療糖尿病、心肌病、脊髓損傷、肝硬化、冠心病、帕金森,總之,幾乎無病不治并且有美容、抗衰老的效果。
但我國干細胞研究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祖澤曾公開透露,目前,這種療法除被證明僅對白血病、燒傷以及骨頭修復等非常少的疾病有效外,還僅處于臨床研究階段。對于干細胞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也尚在探索當中。
當《華夏時報》記者向奧科生物的石姓業務人員詢問干細胞的臨床應用的合法性時,該業務人員只是一味回避,顧左右而言他,最后表示這種問題只由專家負責解答。
雖然我國對于干細胞研究持鼓勵態度,但目前所有試驗僅限于研究范圍,至今未許可除造血干細胞之外的其他干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但是現在,醫院、企業打著干細胞應用的旗號進行治療的事例屢見不鮮。
相關資料顯示,2009年,衛生部將干細胞技術歸入“第三類醫療技術”,指其“涉及重大倫理問題,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經規范的臨床試驗研究進一步驗證”;并要求,若用于臨床治療,須經衛生部審批。
然而,現在大肆宣傳的包治百病的干細胞治療不斷對患者產生誤導,心甘情愿地掏錢做起了“小白鼠”。有些重癥患者或絕癥患者到醫院咨詢干細胞治療時,院方首先拋出的問題是,“5萬-10萬的治療費用能不能接受?”只要能接受這個價格,就可進行該項治療,絕望的患者此時也只能選擇試一下。
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學部主任沈銘賢在報告中披露,我國首部《干細胞研究與應用倫理規范》已進入衛生部的審批程序,不久后將正式出臺,該《規范》將繼續支持干細胞的研究與應用,并以嚴格區分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和臨床應用為前提。
也就是說,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都屬于研究范疇,不應向患者收費;從臨床研究到臨床應用則須經由衛生部門審批。至今,對于干細胞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科學家們還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