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搭乘飛機到境內外旅游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但機票和電子客票中的一些外文讓廣大消費者如同霧里看花,這給消費者的出行帶來了很大不便。在日前召開的城市消費維權聯盟2009年論壇上,青島、北京、上海、香港、澳門、武漢等17個城市的消費者協會(消費者委員會)聯合向交通運輸部、中國民用航空局、各大航空公司及票務代理機構和國外各大航空公司駐中國辦事機構發出了《關于在機票和電子客票中全面加注中文說明的建議函》(以下簡稱《建議函》),敦促外各航空公司尊重中國法律和中國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全面履行明確告知義務,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在機票和電子客票中要全面加注中文說明,以履行明確告知義務,清晰明白地載明相關事項。
問題:英文機票讓消費者一頭霧水
今年暑假期間,重慶71歲的魏女士帶著9歲的外孫女到丹麥、法國等歐洲五國旅游,他們在歐洲一家航空公司駐北京辦事處訂了兩張從北京到丹麥的往返機票。沒想到拿到手的機票竟然連一個中文也沒有。拿著滿紙外文的機票,老太太和外孫女一頭霧水,在機場里四處打聽航空公司、航班號、航班時間等信息,但其他游客看了全是外文的機票,也是尷尬地直搖頭。這讓祖孫倆急得直上火,以至于差點誤了航班。
《建議函》指出,不僅國外航空公司在中國出售的機票如此,航空公司銷售的機票同樣不同程度地存在類似問題。幾天前,消費者韓先生從北京搭乘飛機回武漢。快到首都機場,韓先生手里拿著電子客票,卻不知道是哪家航空公司以及需要到哪個航站樓登機,因為電子客票上面的這些信息使用的是英文,同時又沒有加注中文說明。這讓快到登機時間的韓先生焦急萬分,四處打電話詢問。今年3月15日,吳先生向江蘇省南通市消費者協會稱,1月13日,他在南通一家航空服務公司預訂4張1月15日上海浦東到張家界的機票,而航空服務公司錯將電子客票的行程單打成了15FEB(即英文的2月15日)。當時,出于對出票單位的信任,加之匆忙之下無暇也無能力具體核對出行日期的對錯,當1月15日晚吳先生一行四人趕赴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時,他們因為出示的是2月15日的機票而被拒絕登機。
17城市的消協(消委會)調查發現,目前,國外航空公司在中國的辦事機構或票務代理機構銷售的機票或電子客票基本上使用的全是英文;航空公司及其票務代理機構銷售的機票或電子客票在使用英文的同時,盡管有些信息加注了中文說明,但承運人、出行日期等信息卻沒有中文說明。這些英文信息,票務人員能否看懂尚且不敢妄下結論,但要求的消費者個個都能看懂顯然不現實。這些事情雖然看似很小,但給消費者帶來的麻煩卻不少。
原因:對消費者權益缺乏尊重
《建議函》指出,作為乘坐飛機憑證的機票或是電子客票行程單,承載的信息量并不大,無非是承運人、航班號、機場、航班時間等,要讓消費者看懂弄清并不存在什么困難。幾年前,曾有消費者因為看不懂浦東機場與虹橋機場的英文縮寫而發生誤機的事件。類似“誤會”何以屢屢發生?消保委人員指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航空運輸行業缺乏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尊重,服務意識不到位。
17城市的消協(消委會)認為,機票和航空運輸電子客票行程單就效力而言,就是一種客運合同。作為承運人和出票人,不管是國外的航空公司,還是的航空公司,亦或是它們的代理機構,只要在中國從事經營服務活動,就有義務在出票時使用我國的通用文字,清晰明白地載明相關事項,或者以其它方式作出明確說明,否則就違反了《合同法》、《消法》中的明確告知義務,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經營者理應對消費者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呼吁:機票和電子客票加注中文
為此,青島、北京、上海等17城市的消協(委員會)聯合向交通運輸部、中國民用航空局、各大航空公司及票務代理機構、國外各大航空公司駐中國辦事機構提出了以下三項建議:
第一,國外航空公司在我國的辦事機構或票務代理機構應該尊重中國的法律和中國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向中國消費者銷售的機票或電子客票在使用外文的同時,應該全部加注中文說明。
第二,航空公司及其票務代理機構應該盡快對機票、電子客票行程單等乘機憑證進行梳理,對存在的類似問題盡快進行整改,沒有加注中文說明的英文信息需要加注中文說明。
第三,作為以上服務企業的監管機構,因該加強監管,敦促各家航空公司全面、充分地尊重中國的法律,尊重消費者的生活、閱讀習慣和知情權,強化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措施,從根本上避免類似問題地發生。(記者初小燕)